為什么只有豆瓣和亞馬遜的推薦算法可以做的這么好?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我覺得國內的網站的推薦,只有豆瓣的“猜你喜歡”和亞馬遜的"推薦",才有點用,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那么實現對消費者準確的推薦很難嗎?為什么大多數網站都做不到呢?即使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三大巨頭之一。
舉個栗子:
1)我在亞馬遜上買了一瓶雅詩蘭黛3折的眼霜(熟齡肌膚適用,且不油膩)。他會推薦給我倩碧5折無油黃油(適合油性肌膚)、伊麗莎白雅頓精華(適合熟齡肌膚)、居家臉部按摩神器1折39元(款式清新小資)。
2)我在某寶上買了一只美的迷你吸塵器99元。某寶立刻推薦給我飛利浦迷你吸塵器99元,美的XX型號迷你吸塵器139元,粉色蝴蝶蘿莉裙32元。
備注:我在這幾個網站上都是資深用戶。某寶上消費金額應該超過5萬,而且多是小件,時間超過7年。有足夠信息讓他們計算(算計)我。
個人根據不同網站給我的推薦,我猜測他們的推薦邏輯是:
亞馬遜:對用戶進行了標簽細分。我被做了“喜歡折扣”,“外國品牌”,“女性用品購買者”,“年紀為中青年”,“油性肌膚”這樣的標簽。很切合我實際。推薦的我也很喜歡。
豆瓣:根據我喜歡的物品,分析和我一樣喜歡他們的人還喜歡了哪些。并進行推薦。其中可能還包括類別的劃分。準確且常常有驚喜,如下圖我瀏覽的:
淘寶:1、根據購買和瀏覽行為推薦最接近的。2、推薦淘寶上最熱賣的。我覺得這是非常糟糕的兩個策略。
為什么我覺得淘寶的推薦體驗不好?
因為客戶一旦購買完成商品A后,很少會短期內購買同樣的商品。
最后推薦出來的商品基本都是本類別最熱賣的,失去了推薦的含義。就像你在豆瓣上看了《動物莊園》。這時豆瓣推薦了《1984》、哈耶克給你,你就覺得很欣喜。我通過這種方式發現了很多適合我自己口味的好書好電影??扇绻麩o論你喜歡了什么書和電影,它推薦給你的都是TOP250電影和TOP250好書推薦。
我不否認在瀏覽頁面放個“瀏覽了這些的人也瀏覽了……”的確有幫助作用啦。可是淘寶那么多推薦頁面,比如個人主頁上,通通都是“瀏覽了這些的人也瀏覽了……”真的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