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電商人見證了一個個令人興奮的歷史時刻。僅在“雙十一”當日,淘寶天貓銷售額超過912億元,比去年多出400億元;而京東商城銷售額是五年“雙十一”的總和,突破400億元。
電商行業(yè)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培育出了京東和阿里兩種模式、兩個巨頭:一個是最大的自營電商,一個是最大的平臺電商。作為行業(yè)領頭人,把京東和阿里、劉強東和馬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也是在所難免。
近期阿里、京東陸續(xù)發(fā)布財報,其各自經(jīng)營情況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解讀。其中,阿里2015年Q4凈利124億元。除阿里外,京東的情況又是怎樣?
阿里凈利大幅領先,京東營收高虧損多五年內仍難盈利
最新財報顯示,阿里2015年Q4營收為345.43億元(約合53.3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而京東2015年Q4凈收入為546億元(約84億美元),同比增長57%,凈虧損達到76億元。
京東阿里財報大戰(zhàn) 京東未來五年仍難盈利
雖然看上去京東的營收規(guī)模比阿里大很多,但實際上是因為雙方收入模式不同。京東是B2C自采,交易流水都會算做營收里(平臺收入還很小),而阿里則是廣告、交易傭金以及技術服務費等模式,交易流水并不會計入營收。另外二者營收增速相差不大。
盡管京東營收規(guī)模如此之大,但2015年還是沒能結束連年虧損的局面,2015年Q4凈虧損為76億元,全年凈虧損高達94億。加上2014年虧損49億元,京東近兩年時間虧損了143億元。回顧歷史,京東只在2013年Q1和Q3做到了勉強盈利,當時京東正準備登陸納斯達克,這樣的盈利幾乎是有意安排。從2013年Q4開始,京東便恢復巨額虧損的面貌,一直延續(xù)至今。
相比之下,阿里財報顯示,公司2015年Q4公司凈利潤為人民幣124.56億元(約合19.2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59.83億元增長108%。可見阿里的盈利能力遠遠超過連年虧損的京東,在趨勢上看不出京東短期內有趕超阿里的可能。
附圖:阿里、京東凈利潤對比
京東阿里財報大戰(zhàn) 京東未來五年仍難盈利
京東目前50%多是自營商品,自買自賣,賺取的是商品銷售的差價。除去倉儲、物流成本,利潤微乎其微。加之一直在大肆興建倉庫、擴充配送隊伍,所以京東投入太大,賺的是口碑,沒有利潤,如此來看便不難理解京東為何在一直虧損。
而阿里是平臺電商,本身不需要管商品、物流,僅提供展示機會和流量來源,阿里需要做的只是盡可能的招攬各種賣家,然后給賣家一個站點,便可坐收租金和廣告費,毛利奇高,風險極低。
京東想要獲得巨大盈利,只能從金融、廣告、O2O等方向入手。最近兩年,京東也正在做出改變。劉強東曾期望,京東金融未來十年內要撐起京東70%的利潤。財報顯示,2015年Q4仍然面臨巨額虧損的處境,但京東方面聲稱京東商城本身已經(jīng)盈利,虧損主要源于發(fā)展京東金融,京東到家等新的業(yè)務,研發(fā)、產(chǎn)品,建物流體系有很多大量投入,但沒有規(guī)模產(chǎn)出,預計這些新業(yè)務將在5-7年之后才會相繼為京東帶來巨大盈利。至于究竟何時盈利,這已經(jīng)是外界問了好多年的問題了,一時半會難有答案。
京東GMV高速增長仍只及阿里1/6,短期追近無望
阿里2015年Q4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交易總額(GMV)為人民幣9640億元(約合149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7870億元增長23%。
京東2015年第四季度GMV達到1453億元,同比增長69%。其第三季度的GMV為1150億元,同比增長71%;第二季度的GMV達到1145億元,同比增長82%;而第一季度GMV交易額是878億元,同比增長99%。
雖然京東的GMV在高速增長,且增速達到阿里的3倍,但畢竟兩者體量差距實在太大,由于京東相對阿里體量小、基數(shù)低,因此京東在絕對增長數(shù)量上,與阿里的差距事實上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急劇擴大。
財報顯示:
2014年,京東全年GMV為2600億元人民幣,阿里全年GMV為22740億元人民幣,京東全年GMV落后阿里20140億元人民幣;
2015年,京東全年GMV為4630億元人民幣,阿里全年GMV為29510億元人民幣,京東全年GMV落后的差額已經(jīng)達到24880億元人民幣。
高增長的京東不但未能追近阿里,差距反而擴大了4740億元人民幣,比京東2015年全年GMV(4630億元人民幣)還多。
阿里在2015年GMV增速29.8%的情況下,GMV同比增長的數(shù)字便達到6770億元人民幣,而京東2015年全年GMV僅為4630億。
由于京東近兩年增速亮眼,因此一些電商行業(yè)分析人士忽略了京東與阿里之間巨大的體量差距,預估京東在高增速幫助下將追近阿里。然而這些數(shù)字證明,追近純屬錯覺,情況恰恰相反。
附圖:京東、阿里GMV對比
京東阿里財報大戰(zhàn) 京東未來五年仍難盈利
誰才是未來?
單從體量層面看,京東并不具備與阿里平起平坐的資格。在用戶體驗層面,正品形象、物流體驗上京東優(yōu)勢較為明顯。
而在淘寶越發(fā)被詬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衛(wèi)自己的電商帝國,既需要大力扶持天貓,又需要不斷完善物流環(huán)節(jié),挑戰(zhàn)不小。
阿里的模式雖然賺錢容易,但商家之間競爭激烈。當然,京東的模式也并不完美。按照劉強東的計劃,京東希望未來能擁有60萬名員工,這樣的擴張節(jié)奏,蘊藏的風險十分巨大。管理一個擁有60萬名員工的企業(yè),保持零售和物流兩個方面的效率第一,絕非想象中那么簡單。
究竟京東還是淘寶更適合中國,現(xiàn)在一定是沒有定論的。消費市場在發(fā)展,消費者的習慣也在改變。兩家的商業(yè)模式也在根據(jù)市場而調整。至于哪家能占到上風,就看哪家能讓自己的模式順應消費者的需求。
至于最終誰將勝出,則是由體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管是京東還是阿里,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并存、機會與風險同在,決定其勝負的也許不是對手,而是趨勢和自我革新的速度。目前阿里、京東合計占中國線上商品零售近90%的市場份額,未來電商領域他們的競爭勢必將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