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社交網絡/社交媒體的注意力價值會出現一個合理的效率臨界值和轉化率。
從2010年開始,對于社交概念媒介價值的認知,全行業似乎一直有著激進虛火與疑神疑鬼的交雜情緒。人們一方面曾自我催眠認為,非社交則少價值;另一方面又在社交媒介變現的困局面前疑慮重重,內心惴惴。這種首鼠兩端的態度,顯得既幼稚且可笑。
微博是最早崛起的社交媒介價值工具形態,也是第一波社交化浪潮的卷動者。在web2.0概念從高亢頌詩到嘹亮戰號再到嘶啞叫吼的彷徨之后,人們發現,真正的交互形態并非博客的靜態展示,而在于更強的互動廣播行為。于是微博成為標配,其實時間很多,不過3年多時間,但很多人可能都已想不起,不僅僅新浪和身后的其他幾家門戶,連和訊甚至人人網都做過微博……
只是,除了新浪,其他家聲音不著,未得其成,盡管騰訊、搜狐、網易們的微博還在。但更多時候,微博往往指的就是新浪微博。所以,哪怕騰訊早年間投下巨資仍在繼續的與各地方廣播電臺的合作中,主播、DJ們不得不耐著性子說“騰訊微博”——如果簡略說微博,騰訊會老大不滿。
其他家玩不下去,于是不玩了。關于新浪微博到底是社交網絡平臺還是社交媒體,兩年前曾是一門顯要議題。不過時至如今,不論如何對此定義,都不影響一個事實,新浪作為互聯網輿論第一高地的地位從未真正受到過威脅。后期者的追趕較量甚至早在2010年11月就已注定結果:3Q大戰中,騰訊公司不得不放下身段,到新浪微博上注冊ID以便發聲。
只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玩不過微博的騰訊們跑去把玩新的玩具了。有的人不算成,比如網易做輕博客,但比之微博,影響力和商業價值遠不可同日而語。但有的人則玩出了大家伙,比如騰訊,主力戰場正勉力較量微博呢,冷不丁廣研弄出了微信,嘖嘖,傳說中八星八劍的無敵船票哇。
于是,船票論開始流行。順著移動端QQ的概念,騰訊猛然間又找回了感覺。馬化騰也驕傲不已,在注明的3小時談話中,PONY不乏自鳴得意地說,微信的優勢是高頻使用,這句話后來也被程苓峰同學用來演繹“高維對低維理論”,抒發其堅信微信干死阿里的壯懷激烈。
好嘛。船票威武,船票蕩漾?;ヂ摼W輿論熱點的轉移原本就足夠“負心涼薄”,各路分析師們開始奔跑著歌頌據說能“促進人類進化”的新生事物,而且奇怪的是,似乎不否定下微博不足以展示他們對新玩具的決定性看好之情。
可是,有必要么?
微博的熱度比2010年是有下降,活躍度也的確有分流。但是,我們在開頭就說過臨界值的概念。外界加于微博不必要的虛火在去除,但這并不意味著微博本身的價值應該被低估。
注意力是所有互聯網媒介的價值核心。但注意力并非越高越密集就一定能夠有足夠的變現效率。實際上,大致線性提升存在著一定得溢出點,超過這一臨界點,注意力價值的效率反而會急劇下降,同時可能反而對用戶構成過度包裹,甚至會阻礙變現過程。
相比QQ,微信的社交性異步化趨勢明顯,而微博的異步屬性可能更為自然。所以,對于微博這樣的產品形態及屬性而言,它需要的有效關注頻次門檻可能更低(微信畢竟還有通訊工具功能作為基調)。早年的營銷大號們的虛火消退之后,反而能讓這個平臺上減少不必要的雜音,為產品進一步打磨和商業化開拓提供更干凈些的空間和通暢些的通路。
而且,微博本身不必承載太大壓力,也不用擔心在過度工具化價值的堆砌中變得太過沉重——微博是外向化的信息流通平臺,它有更強的平臺屬性,而非工具APP太分裂的縱向還是橫向交互優先的選擇陷阱。這就使得,只要微博放下心理包袱,就有著更多靈活的改造騰挪空間。
當然,微博市場化道路還有很長路要走,他們的產品經理們還要更加倍的努力,提升用戶體驗而不至騷擾應該是第一位的。它需要做的是,把用戶目前更多單純觀看、接收信息的狀態,通過運營和產品的手段進行推動式改良,讓用戶們不僅要看,更要有主動動力去寫。
微博本身的增長也有了新的動向。我們得到的信息是,今年增長主要來自于二三線城市,微博看上去似乎突破了人人和開心曾經的瓶頸,真正切入了一線城市以外的領地。目前看來,和春晚的合作是真正實力的一項重要反饋。根據之前的數據看,央視和微博合作#直播春晚#后收視率翻了有一倍之多。
另外,我們還需要再提示的是,新浪微博獨大,其他家微博相繼卸力,實際上意味著國內互聯網服務同質化競爭反而顯出消解跡象。競爭開始變得專業化,每家可以做自己更擅長的事。很明顯,微博的優勢就是公開和傳播,在公共輿論話語空間中的強勢地位逐步向個人、小社交松散群體中滲透滴灌,變得更加豐富立體起來。反之,如果新浪非要逆自身特性而行強推封閉和單純的社交關系作用,看起來粘性會增加,其實反而在斷絕自己的未來。
某日,某位分析家又寫就一篇微博已死的雄文,他又習慣性地去新浪發了篇長微博,嗯,我的笑點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