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商”“電商”,雖然一字之差,卻如同天壤之別,你在店中,看到別人“觸電”一朝飛升,立刻進入一個“高大上”的全新境界,從此銷售推廣,囤貨成本,店面租金等等仿佛都不成為問題。“觸電”成為如今眾多店商爭相修煉的科目。如何修煉,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明白。淘寶官方數據表明:目前武漢淘寶賣家15萬余家,但其中八成為“僵尸店”(至少一月無成交量),近段時間店商向電商轉型雖是熱潮,但其中多半不但沒有飛升,反而觸之即死,成為“僵尸電商”。
昨日,武漢市經信委中小企業職業教育指導中心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調查,總結出店商觸電的N大昏招,并請武漢市創業天使導師團導師張欣進行點評。
店商狀況:漢口北大市場的李老板,銷售各種兒童玩具及用品,入駐2年,線下生意還算不錯,每月營業額數萬元,雖然利潤較低,但薄利多銷,已經形成品牌效應。
觸電經過:約一年前開始轉入線上運營,最大問題就是線上流量太低。每天線上訂單量最多20單,最少只有一單,大約只有線下生意的十分之一。“店已做到三鉆,但線上流量總是沒有起色。”
昏招:李老板半年前第一次接到匿名網友的信息,稱可有償幫其提高線上流量,承諾一次性支付300元,保證其當月每天訂單超過100,并連續幾個月保持。考慮到錢不多,李老板給對方匯去300元,但生意沒有明顯變化,再次聯系,對方再無回應。此后李老板遇到一個類似的網友,再次匯出400元,同樣沒效果,從此將此類網友列入“騙子”行列。
導師點評:網店線上推廣是個復雜的體系,理論上,花幾百元換來每天銷量增量的承諾是不可能的,對于電商來說,認真研究電商運營規律,據自己的產品特點,線上推廣最穩妥。
店商狀況:張老板最初是漢正街商戶,目前是漢口北小商品批發商戶。實體店銷量不是很理想,散客也較少。
觸電經過:2年前,店鋪的租金成本很高,轉戰電子商務,網店的運營全部自己在做。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外力推廣問題。
昏招:張老板最熱衷的事情有兩件,一是積極加入各種QQ群和微信群,另一個是頻繁在群內“*”信息。張老板的QQ好友和微信好友經常在其“脅迫”或“哀求”下,在自己的朋友圈和所在群內轉發張老板的網店產品信息。
不過他一直期待的人氣爆棚狀態總是沒有出現。相反因頻繁*屏,,每*一次,效果都在下降。
導師點評:人際推廣其實屬于傳統店商的推廣方式,雖然張老板已經轉型為“電商”,但思想上仍然停留從前,過于信任口口相傳的效果,只是傳播途徑從面對面變成電子工具。
店商狀況:王老板原本在漢正街經營手工工藝品,2012年,因市場改造等原因,原有店面轉讓后,改在漢口沿河大道一較為偏僻的商住樓內繼續經營。
觸電經過:從降低經營成本,節省店面租金原因考慮,王老板自2012年起已經基本轉為網店經營,目前網店為4鉆,每月銷售量最高1000件商品,最低200件商品。
昏招:網店經營一年多,王老板發現實體店雖然保留,但名存實亡,基本上沒有什么生意,而網店因為流量低,也只能維持基本運營,銷售狀況與過去比,差了很多。
導師點評:為了降低成本,節省店面租金,是許多店商急于轉型電商的理由,但往往沒有考慮太多過渡問題,也沒有詳細考慮產品是否適合網店,所以會感覺芝麻沒撿到,西瓜也給丟了。
店商狀況:蔡甸一農村經紀人吳老板,經營農產品多年,農產品訂單、采集、收購已經形成完整鏈條,關聯農戶800余家,距離農村合作社僅一步之遙。
觸電經過:2013年,吳老板進入電商運營模式,在淘寶店上推銷農產品,以紅薯、紫薯等為主要推廣產品,目前店面級別為三鉆。
昏招:吳老板是農民出身,對產品包裝及推銷概念幾乎為零。2013年底,武漢創業天使導師團派駐專業人士,對其進行一對一幫扶,普及電商知識,但因為其持抵制態度,幫扶行動中途叫停。
在吳老板看來,電商知識培訓講的那些,統統聽不懂,只要能將流量提高,能將地里的紅薯快速銷售出去就行。
導師點評:俗話說,生意好還要靠賣相,部分電商對買家的認知度過于簡單,認為只要東西好,總不愁銷,其實這也是傳統商業模式觀念,就以紅薯來說,根本沒有進行最初步的清洗和包裝,直接帶著泥巴發貨給買家,買家收貨之后,其評價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