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柜,越來越少了
快遞柜迎來了壓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日,一條關于“實拍快遞柜被拆除”的短視頻火了。視頻中可見,幾位工作人員將一組豐巢快遞柜從放置點拆除,準備裝車送往別處。截至目前,該視頻轉評贊均已過2萬。
由于討論量過大,豐巢官方不得不出面回應,稱這次移機是優化智能快遞柜資源的正常運營行為,該柜機現在保持正常服務。
為什么一條普通的視頻能引起人們熱議呢?這與最近落地的新規有關。3月1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規定對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的企業處以警告和罰款。于是人們將快遞柜被拆和“禁止擅自放快遞柜”的規定聯系在了一起。
事實上,快遞新規的落地,的確影響了快遞柜的使用量。成都某社區快遞站工作人員表示,快遞新規實施首日,該站點快遞柜的快件量比平時少了15%左右,有很多柜子是空著的,而平時都經常爆滿。
而且近期有多地網友表示,自己家附近的快遞柜越來越少了。也有部分網友稱早在新規出臺時,社區的快遞柜就開始被拆了。
其實,把時間線拉長到半年內會發現,全國各地有多個小區都發出了“撤柜”的通知,原因無非是快遞柜使用率過低,快遞柜公司與物業取消合作。
所以,快遞柜的“倒下”并非近期才發生的,只不過快遞新規的落地加速了這一過程。長久以來消費者和快遞公司之間累積的矛盾,在快遞柜這一產品上逐漸爆發。“未經同意不得放快遞柜”的規定,也成了人們攻擊快遞柜的有力武器。
快遞柜,難道真的會退出歷史舞臺嗎?
快遞柜被拆,有人歡喜有人憂
對于“快遞柜被拆”這一事件,人們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極力支持,有人極力反對。
在支持“取締”快遞柜的網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對快遞柜收費深惡痛絕。他們表示,快遞柜明明是方便了快遞員,為什么還要向消費者收費?每次因為取件超時被收取“暢存費”時,都覺得這錢花得十分冤枉。
還有網友補充,自己明明出了郵費,為什么不能享受送貨上門服務?如果是統一寄送的電商件也就算了,就連個人寄送的十幾元一件的快遞,也是放快遞柜了事。
更有網友認為,快遞柜的設置無法滿足自己需要。有些大型小區的快遞柜很難照顧到所有住戶,去取個快遞來回要走近一公里,根本沒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尤其是對于腿腳不方便的老人、殘障人士來說,下樓取快遞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
而反對“取締”快遞柜的網友們也展現了另一種觀點。
有網友表示,快遞柜的出現給了他們這些“上班族”一個完美的收貨方案。畢竟大部分快遞員的派件時間就是普通人的上班時間,要解決這個時間錯配問題,就只能靠能24小時運行的快遞柜服務了。
還有網友拿快遞柜與驛站作對比,認為快遞柜的安全性遠比驛站要好。快遞驛站難免會遇到拿錯、丟件、被盜取的情況,這對于快遞柜是幾乎不存在的。而且快遞柜之于快遞員是責任分明的,不會出現驛站和快遞員相互推諉的情況,讓消費者省心不少。
此外,部分消費者由于不希望泄露個人信息,根本沒有填詳細的家庭地址,直接填的代收點或快遞柜。
甚至,連快遞員都對快遞柜“又愛又恨”。
其中“愛”的點在于,快遞柜的確提高了快遞員的工作效率。大家知道,進小區送貨往往要挨個爬樓。根據中信建投的測算,每件快遞終端的平均配送時長為8分鐘,其中有4分鐘花費在從社區門口送到家門口的路程。如果用快遞柜省下這4分鐘,意味著效率提升50%。
“恨”的點在于,快遞員使用快遞柜存在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一般快遞柜都有三種柜型的組合,小柜收費3毛至4毛,中柜收費4毛至4.5毛;大柜收費4.5毛至5毛。別看單價不高,結合每天的派件量就是龐大的支出。因此有業內人士犀利地指出:“快遞柜的本質,就是快遞員的工資回收計劃。”
送貨上門難,錯不在快遞柜
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導致快遞柜的問題異常棘手,很難提出一個令所有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取締”快遞柜不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因為快遞柜作為一項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的發明,其本身是沒錯的,錯的是背后的企業和畸形的行業環境。
早期的快遞行業都是默認送貨上門的,以當時的業務量也不需要快遞柜這種服務。但隨著電商行業飛速發展,快遞業務量大大提高,原有的配送模式已無法承載大量電商件的需求。
我們知道,快遞業務的利潤大頭在寄件。但電商平臺為了討好消費者,力推“包郵”服務,同時將快遞運費壓到了最低。因此快遞公司要保持利潤,就只能降低末端配送服務質量,來換取穩定的訂單。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送貨上門無法實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費者支付的費用只能達到“送到代收點”,如果要上門只能額外付出更多費用。但考慮到多年來消費習慣已經形成,運費也難以全面漲價。
那么,有沒有辦法能改變這種現狀呢?除了當下落地的法律法規外,一個可行的方案,是為有送貨上門需求的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用“部分加價”的方式分流消費者。比如中通和淘寶等平臺都提供過類似服務。
另一種可能是,技術的進步或許能夠優化配送服務的流程。比如當下飛速發展的AI技術,有望解決派前電聯環節的缺失這一問題,在不占用快遞員時間的情況下了解用戶需求,盡到“告知”義務。
總而言之,快遞上門難的根源不在快遞柜上,而是消費者、商家、平臺相互博弈的結果,本質上是由市場決定的。速度、價格和服務質量構成了一個“不可能三角”,在前兩個指標可以量化的基礎上,被犧牲的只有服務質量了。
而在這個不可能三角中找到一個三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將是未來快遞行業的重要任務。
*本站部分文字及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聯系信息:
甩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