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文化即次文化。次文化(subculture)是社會學中的名詞,是指在某個較大的母文化中,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的較小文化或一群人,亦稱為亞文化。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在于他們有意使自己的服裝丶音樂或其他興趣與眾不同。這是百度百科給予亞文化的定義,當然各位看官顯然想看到的不是這個(亞文化用語:尼瑪,我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好,繼續~

說到亞文化,不得不提最近很火的一個女漢子(這也是一種亞文化吧,哈哈),泡否科技的CEO馬佳佳,一個見解獨特,前沿個性的90后(都是90后,差距咋這么大捏),賣情趣用品你賣的這么牛逼,你家人還知道!據馬佳佳在中歐商學院的一個分享,我稍微總結下:2009年的亞文化是反諷和惡搞,來源是星爺的無厘頭電影,標志性人物是李宇春,網民對春哥是一種以負負得正的方式進行惡搞,與其說春哥紅是因為他的個性,還不如說是互聯網群體集體的功勞。2011到12年的亞文化是屌絲文化的出現,“屌絲”最初來自帝吧(李毅吧),其他比較火的詞語還有“高富帥”,“矮丑窮”,“黑木耳”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baidu.還有就是同性戀文化,典型的就是風靡網絡“撿肥皂”一詞(不對,應該是一個場景)。此刻出現在腦海里第一個代表就是卷福和花生(為什么,人家是偵探片呀)~~~2013年是直白地揭露殘酷事實的一年,代表事件“土豪跟我做朋友吧“,高潮是蘋果 5s土豪金的出現,普羅大眾對金錢,權利直白地,帶有一絲絲自嘲味道的諂媚。那2014年的亞文化又會是什么呢?阿董大膽預測下會賣萌與自嘲。下面,我用高大上的信息圖概要一下:

2014年亞文化思維將會取代目前很火的互聯網思維

就像小米哥所講的:要做出讓年輕人熱愛的產品,關鍵是要年輕人第一現場。年輕人現在消費的不是簡單的功能,不是簡單的品牌,他消費的是參與感。

互聯網是亞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傳播途徑,聚集了大量的年輕人,2014年做廣告,尤其是面對30歲以下的群體,個人認為互聯網是最佳最直接的途徑,而微博,微信是最具有話題性的,也是最能體現年輕人參與感的載體,本人就是重度使用者。就拿微博為例,年輕人的亞文化在哪里體現?請看一個叫“小丑出品”的博主的某條微博:

2014年亞文化思維將會取代目前很火的互聯網思維2

在這條微博里的惡搞與同性話題簡直就是亞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就是這個最容易吸引年輕人,同樣亞文化帶有幽默與自嘲的特性,對熱門事件進行或褒或貶的評價。最近的互聯網思維不是很火嘛,利用互聯網思維賣手機,搞青樓,辦年會,啥都有,早已爛大街,阿董哥大膽的提出一個新的想法:亞文化思維:對傳統思維的革命(可以是惡搞,但千萬不能是教科書般的說教),揭露丶自嘲對象的優缺點(對象也可以是自身),讓對象有參與感,親切感(如果你是商家,對象就是消費者),這里杜蕾斯的官方微博就是個典型,惡搞,自嘲,與消費者互動,當然不排除他本身敏感的涉性特質。

不知大家還記得今年雙十一的一個小插曲嗎?微博上警察叔叔吐槽天貓內褲,天貓官方化危機為營銷,讓我們精彩回放一下:

2014年亞文化思維將會取代目前很火的互聯網思維3

官方摒棄正常地,說教般地解釋,反而拿馬云來惡搞,自嘲。其效果不言而喻,不僅化解了危機,而且另類地創造了營銷點,天貓沒有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以親民的形象與消費者進行互動,讓人覺得就算是天皇老子也會犯錯,犯錯了要承認,表硬撐,認錯了就好。不對,你以為認錯就可以了嗎?再看看下面一條微博:

2014年亞文化思維將會取代目前很火的互聯網思維4

這條微博除了人民日報以外,我看是沒人不吐槽了。(為什么就不用我說了)

看來要改變體制里的人思維方式還是任重道遠呀!!!原因我也不多說了。

2014年,將亞文化思維融入到你所能想象到的領域里,解開束縛的裹腳布,大膽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