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晨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頭版上,最醒目的報道都奉獻給了馬云和他的商業帝國。事實上,這只是紙媒在全力追趕一個因為截稿時限而錯過的頭條新聞。自阿里巴巴集團昨天凌晨宣布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招股說明書那一刻起,專攻財經和互聯網產業的中國媒體就已經開啟聚光燈,測算這場有可能以150億至200億美元之間的融資額而創下人類歷史記錄的IPO。
無需回顧馬云奮斗史,有關這位“骨骼清奇”的商業天才的逆襲故事,在過去十年間已經被無數次傳誦。作為當今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商業領袖,馬云就像他從金庸小說中為自己選中的那個外號“風清揚”一樣,憑借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等多項覆蓋數億用戶的電子商務平臺,屹立于互聯網云端,激勵著一代年輕創業者。去年以來,他的大手筆“瘋狂收購”更是每每驚動江湖,新浪微博、文化中國、高德地圖、華數傳媒、文化中國、銀泰商業、恒生電子盡入縠中。
今年3月,在謀求以特立獨行的合伙人制度掛牌香港股市遭拒后,阿里巴巴宣布啟動在美國上市事宜。在昨天發布的招股說明書中,對此就有專門說明:“自從1999年我們的公司創始人首次在馬云的公寓里集會以來,他們及管理團隊就一直堅持合伙人的精神。我們將文化看作我們取得成功、服務客戶的能力、提升員工、為股東帶來長遠價值的根本。2010年7月,為了保持合伙人精神,確保公司使命、遠景和價值觀的可持續性,我們決定將這種合伙人關系正式定義為‘湖畔合伙人’(Lakeside Partners),以當初公司成立時馬云和其他創始人集會的‘湖畔花園’小區來命名。我們將這種合伙人關系稱作阿里巴巴合伙人關系。我們堅信,我們的合伙人關系策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業務,使高管人員相互協作,克服官僚主義和等級制度。”
而被媒體連夜查詢通報的,除了經由招股書公布的各項運營數據,就是那些事關財富的持股比例:以機構持股來看,日本軟銀集團持股比例為34.4%,雅虎持股比例為22.6%;以個人持股來看,馬云持股比例為8.9%,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為3.6%。
據此,對馬云身家的評估如火如荼。一項依據彭博億萬富翁榜單而測算的數據,被新浪財經于昨天下午擴散開來:“阿里巴巴執行主席馬云的身家已經達到125億美元,離王健林和馬化騰的126億美元只有一線之遙。如果阿里巴巴能夠以目前分析師預測的估值成功上市,馬云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首富...如果按照高端估值計算,馬云在阿里的股份價值將會高達218億美元,加上他的其它財富,他的身家可能達到王健林的近兩倍...超過微軟聯合創始人鮑爾默,印度裔億萬富翁拉克希米?米塔爾,還有香港富豪呂志和、鄭裕彤等。”
據此,重慶晨報今天有請“有望成內地首富”的馬云登上封面,京華時報補充說明:“支付寶并沒有裝入此次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盤子當中,馬云個人在支付寶所持有的股份也一直未予披露。除了這些之外,馬云還通過個人公開投資持有華誼兄弟等公司的股份。由此,外界預期,如果阿里巴巴集團順利掛牌,馬云將問鼎中國首富無疑。”
新京報則在通報阿里估值1500億美元的同時,附上了“上市后的N道坎”:“假貨或成做空機構目標”、“繳稅壓力或打擊中小賣家”、“支付寶事件留下誠信陰影”。
當然,財經專業媒體必須關注更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宣布“特殊結構成估值懸念”:“最終可能影響阿里估值的,除了其業績之外,還有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敏感話題VIE(可變利益實體)和類似‘無血緣家族企業’的合伙人制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則發現,“馬云在阿里IPO后,控制權將會得到加強。數據顯示,阿里的營運數據、移動端表現等都較為靚麗,但在這背后也存在隱憂”。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網站、微博更是從昨天一早起就已全力聚焦,為投資者圖解阿里招股書。據其引述預測,這場“最高估值2500億美元”的IPO面前仍是“兇險”之路:“馬云精心布局的控制權安排,以及它的合規性和可行性,一直存疑...目前只是阿里巴巴赴美IPO征程的第一步,在監管機構同意其上市申請后,還有許多程序需要履行,曾經也有公司因為市場認購不理想或者監管機構不批準而導致IPO過程中止。”
夾雜在那些類似《科技股大熊,阿里為何急迫上市》、《阿里上市,短期目標更緊要》之間的,還有另一句追問:馬云為什么不選中國股市?
看上去,這正是中央喉舌媒體的關注所在。
今天,在通報《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成美國各大媒體頭條》之際,人民日報就在探詢“他鄉上市為哪般”:“盡管要面臨諸多艱辛,中國最具成長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還要遠赴美國上市,這讓中國的資本市場難堪。主營業務在哪、客戶在哪,就在哪上市,這是上市地選擇的基本道理。因為只有這樣,才容易獲得投資者的理解,與投資者的溝通也更容易。而現在,阿里巴巴的2.31億活躍買家和800萬活躍賣家,主體在中國,但是,一旦在美國上市,為阿里巴巴奉獻了利潤的中國買家和賣家,卻難以分享阿里巴巴的紅利。換言之,以后,每在淘寶或天貓上成交一筆,美國的阿里巴巴投資者都將從中分一份利益,而中國的買家和賣家則沒有。‘如果在中國上市,買家和賣家還可以買股票分股利,現在,這塊利潤肯定分享不了。這對中國的買家和賣家顯得不公平。’有投資者說。”
這確實是中國社交媒體上的非議所在。尤其是在計算了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投資阿里巴巴所獲巨額回報后,互聯網上多有“憑什么讓美國佬、小日本賺翻了”之怨。
于是,高屋建瓴的最高黨報勸告,這是“阿里巴巴理性抉擇的結果”、“也是中國開放的又一例證”:“‘這樣的局面不是阿里巴巴造成的,是我們資本市場的制度設計造成的。’證券分析師何林說。眾所周知,馬云曾謀求在香港上市,但最終未果。知情人曾透露,馬云也曾想過在A股上市,但是,他知道要越過太多的障礙,擔心完全走不通,沒有信心...阿里巴巴最早注冊在海外。目前,A股的上市規則將這些在海外注冊的互聯網企業視為外資企業,而根據相關法律,外企不能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此外,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也與國內資本市場規則沖突...馬云堅持實行合伙人制度...但中國資本市場規則里認同‘同股同權’,合伙人股權少,卻要決策企業,這與規則相悖。”
只不過,還是有惋惜:“美國的資本市場有望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開綠燈,顯示了美國資本市場對于創新型企業的偏愛和靈活。這一點值得中國資本市場學習...在證券界資深人士看來,讓阿里巴巴作出這樣的決策,追溯到最早,是我們的資本沒有作為。在阿里巴巴創立之初最困難的時候,扶持它的不是國內的天使資本,而是國外資本...‘中國的資本更多急于求成,更愿意做首次公開募股項目,希望能盡快退出,而不愿意做天使投資,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資本需要更加智慧,更加有長遠眼光,對更多成長性極高的創新企業給予更多的扶持。這也是中國資本需要反思的。’”
新華社同有《阿里赴美上市,中國股市當反思》之嘆:“最好的中國企業,都成了美國上市公司,我們如何還能繼續見怪不怪?阿里巴巴赴美國上市,應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反思和改革的契機。”
據其諫言,“決策者需要作出改變”:“新一屆政府上臺后的工作重點之一是簡政放權,而中國股市亟需遵循這一思路,清理不合理的制度規定、約束政府權力以減少尋租空間、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以激發活力,并強化后期監管以建立良好市場秩序。同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真正把中國自身的資本市場做深做大做強。唯有如此,中國股市才能重新贏回這些企業,中國投資者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紅利。馬云在遞交上市注冊登記書前給員工發了一份郵件,提及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對中國決策者來說,擺在眼前的一個迫切課題是,如何讓中國不再有難以在國內上市的優質企業。”
而最富糾結意味的表達,來自環球時報。和上海證券報今晨頭版頭條《阿里越洋IPO的榮耀與遺憾》如出一轍,這份人民日報子報發表社評《阿里巴巴赴美IPO,祝賀與遺憾》,痛惜之情和自勵之吁溢于言表:“阿里巴巴堪稱當下中國最成功的民營企業之一,但這塊投資的肥肉如今就要落到美國和西方人的盤子里...對這樣的格局,我們很難從合理或不合理的角度細究,我們眼看著它在阿里巴巴成長的這十幾年里一步步成形,我們幾乎別無選擇...怨天尤人和針對公平說三道四沒有實際意義...終歸還是要祝賀阿里巴巴和馬云的,對這個公司來說,它在走向令人蕩氣回腸的成功,這份成功中有多少元素是中國的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我們有一份信心,這樣的中國元素會在今后動人心魄的商業故事中占據越來越高的比例。”
此時,東方早報的封面上,1998年時的馬云正與他的創業小伙伴依靠在萬里長城上,遙望他們即將開創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