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直強調微商還是微商消費者,微商的市場雖然前景一片良好,但是還是要謹慎。畢竟目前市場的微商這塊還是不健全的,不免有些不法微商會乘此鉆法律的空子。給消費者和代理商造成不必要的身體和心理上的上的傷害。我們可以看一下這片報道。

 

騙局一:錢給上級后被拉黑

 

8月1日晚,劉女士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個陌生人發(fā)的鏈接,內容是一個“蘋果手機代購”的微信號正在招收代理微商。劉女士想做代理微商賺些錢。于是,她與該微信號取得聯系并繳納了1000元代理費。等到第二天,劉女士再聯系該微信號卻發(fā)現自己已被拉黑。

 

小安是某高端奢侈品仿貨的中間代理商,顧客從他這里買包,需要把錢全部小安,小安再將錢打給上層代理商,代理商再向工廠打全款并要求工廠發(fā)貨,小安曾在此過程中被騙。他將錢打給上級代理,但上級代理不僅沒有發(fā)貨,還將小安刪除并拉入黑名單。最終,小安只好自己墊錢返還給顧客。

 

小安說,這種經銷方式有點像傳銷,代理商想要賺錢需不斷發(fā)展下級代理商收取代理費,“而代理商發(fā)展下線時,只會出示自己的銷售記錄、商品圖片,并沒有實物。其實很好偽造”。

 

不要偷看百度趣務貼吧!我們只分享好心情!

 

騙局二:微商:花錢買來“僵尸粉”

 

微商崔先生說,他剛開始做微商的時候被顧客欺騙過。該顧客一開始提出買3盒面膜,并聲稱通過銀行卡給崔先生轉賬。過了一會兒,崔先生收到一條短信,短信顯示崔先生的賬戶已收到錢。緊接著,該顧客提出,第一次買面膜不知道好不好用,先買一盒,他要求崔先生把2盒面膜的錢退給自己。崔先生沒有多想,就把錢從自己的卡里退給該顧客。結果,崔先生查詢銀行卡發(fā)現,自己只是收到了一條偽裝成銀行信息的短信,自己的卡里并沒有收到貨款。崔先生白白把2盒面膜的錢給了該顧客。崔先生再想和該顧客理論,發(fā)現對方已把自己拉黑。

 

微商顧女士7月25日也被騙了。她收到一個微信號“CEO家族”發(fā)來的消息,稱他們可以有效地擴大顧女士的客源。顧女士信以為真,交了300元的推廣套餐費,結果真收到幾十個微信好友申請。但是,顧女士和他們加為好友后,無論顧女士說什么,對方都沒有回應。顧女士隨后得知,這種好友都是“僵尸粉”。

 

 

專家說法:微商監(jiān)管幾乎為空白狀態(tài)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說,微商領域騙局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專門的電子商務法。對于微商領域,目前也缺乏明確的監(jiān)管部門。因此,目前微商領域的監(jiān)管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這也是很多受騙的微商或者顧客投訴無門的原因。

 

其次,微信首先是一個社交軟件,只有微信的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推送的內容。這就決定了微商的客戶群較之淘寶商家更狹窄。很多微商急于擴大自己的客戶群,就會踏入一些打著微商推廣的騙子圈套。同時,因為微信帶有社交性質,很多微商和顧客之間都是認識的,這樣方便一些騙子打著熟人的旗號,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同時這也方便一些微商發(fā)展類似傳銷的代理商制度,通過層層發(fā)展下線代理商賺取代理費。

 

再次,和淘寶等具有第三方支付平臺或第三方監(jiān)管平臺的網購渠道不同,微商很多情況下都是通過微信直接轉賬付款,貨款往往在收貨之前就進入了賣家的口袋。很多騙子就是利用這一點,一旦收到錢立馬切斷聯系。由于沒有第三方平臺,受騙的微商或者顧客維權也非常不便。

 

由于微商存在的種種缺陷,姚建芳建議,普通顧客最好避免和個人微商交易。有些微商在微信上開設了專業(yè)的微店,或者依托于其他的購物平臺開設了專門的網店。和這些微商交易,消費者在出現糾紛時,維權還能有一些保障。

 

希望微商的從業(yè)者還是能夠做合法的交易,不要被利益沖昏的頭腦,畢竟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大家還是且行切珍惜。

 

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只在百度趣務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