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5-10-22|[復制鏈接,推薦給朋友]
0
2797
為了雙十一也是拼了,無所不用其極!
如果快遞也可以做廣告?
快遞行業的價值,又一次*新了我們的視野!
記得以前有個段子,說一個快遞員負責某個片區,手里積累了一萬多個收包裹的客戶,倒賣這些客戶的資料,外快每個月就掙一萬多。
當然啦,這是不正當的做法,段子畢竟是段子,也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這個段子很好的解釋了快遞行業的價值,他們是真正離客戶最近的人員,中國電商每年幾萬億的交易額,都是通過快遞來完成最后一環……
如果……我是說如果,在快遞的交付環節,做一些事情,是不是可以影響顧客的購物行為呢?
當然啦,做這種假設的前提,是我已經知道有人在嘗試這么做了,那就是通過快遞面單來做廣告。
看看下圖:

不說你也懂了,這就是最近正在悄悄進行的最新的面單廣告,快遞員在給顧客送包裹的時候,撕下簽名單,廣告就露出來了,顧客想不看都不行,簡直比央視還強硬。
現在的廣告真是做的……都不能用見縫插針來形容,分明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啊,就連收包裹簽名的環節,都設計成廣告機會。
面單改變帶來的新機會
這種場景的實現,其實也是快遞行業內部進化的一個副產品。
以前,快遞面單都是五聯單那種,發件人,快遞公司,快遞員,顧客,包裹,各有一張,沒有什么機會做廣告。
現在50%以上的快遞面單都變成了熱敏面單,寄件信息是打印的:

留在包裹上的一聯,就成了絕妙的廣告位。
問題是,顧客看了廣告之后呢?還不是隨著箱子扔到一邊了嗎?顧客掃描這一眼,能成就什么價值?
攜程率先做了一段時間的嘗試,讓用戶掃描二維碼,就送一百元旅游券,效果還不錯,轉化率在1%到2%之間,唯品會也做了一次,展現1000萬次,下了52萬訂單,轉化率百分之五點多,也不錯。
你會覺得,這轉化率也不穩定嘛?那當然,什么轉化率能穩定啊?關鍵還在廣告類型,大眾類的廣告肯定更適合,但是小眾產品轉化率就不高。
但是,這并不代表不劃算,因為展現一次的成本很低,最多0.15元,就算1%的轉化,也意味著你只花了15元就獲取了一個下單用戶,做電商的都知道,現在競爭激烈,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在200元左右;下載一個APP的用戶成本在20元左右。
最重要的,對于電商企業來說,這種廣告形式影響的都是電商成熟用戶,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教育成本。
2015年,中國產生的快遞包裹數量在200億個,這就意味著有200億次的廣告機會,所以這個產業的空間是很大很大的。
這種廣告模式的形態還是很多樣化的,結合公司活動推廣、聚粉、用戶注冊、用戶下載APP等需要,通過二維碼掃碼互動,實現線下向線上導流。掃碼包括微信二維碼、活動優惠券碼、下載安裝APP鏈接碼。
所以,這不是廣告價值,而是電商的新入口。
缺點是什么?
唯一的缺點是,沒有辦法精準到用戶類型,只能鋪開投放,不過,鋪開投放的模式類似于央視,你在央視做的是廣告,在這里也是一樣,不同的是,還能帶來可衡量的下單用戶,這一點是央視不能比的。
每年有兩百億的包裹量,這么巨大的市場,誰來整合這么多快遞公司呢?
這個領域剛剛開始,其實還沒有出現特別巨大的整合者,快遞公司自己做這件事,略微有點費勁,雖然面單的成本極小,但是運營的成本還是很高的,需要數據跟蹤和分析,做到一定程度,還需要定向,比如北京地區的用戶,江浙滬地區用戶直投,單個快遞公司的量,難以滿足客戶需求,不能產生覆蓋效應。
另外,還要避免同行業的競爭,同樣做女裝的包裹,肯定不能出現另一個女裝品牌的廣告,但是,相關聯的,就很有價值,比如給買手機的用戶,就可以推送配件廣告。但是,要做到這一步,還需要各個平臺進一步的開放,這個領域,只有做到統一的平臺,效果才會最佳。
不過,很多廣告主還是很謹慎,畢竟這是一種新模式,好在平臺給出了一個非常低的門檻,10萬個展示就可以做一次合作,也就是說,投入一萬多元就可以嘗試效果。
現在,雙十一臨近,如果這個時候來幾次大規模的快遞面單廣告投放,效果可想而知,不多說了,如果有企業想做這種廣告,就跟調戲電商聯系吧,我們也是這個平臺的合作伙伴,給大家提供便宜的流量,也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