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啊,繼去年11月15日亞馬遜Kindle旗艦店入駐天貓后,Amazon官方旗艦店也昨日晚上悄然入駐天貓,從銷售的類目和產品來說,Amazom官方旗艦店入駐應該是進口直營商品業務,店招上的宣傳口號是:國際精品,全球直采。但作為電商平臺的直接競爭對手,Amazom官方旗艦店的入駐就引來了人們的不少爭議。
亞馬遜和天貓可以說是競爭對手,亞馬遜入駐天貓確實令人驚訝,但是行業里早有傳言,在2013年就有報道稱亞馬遜將調整其在華思路,與阿里巴巴洽談合作,探討亞馬遜入駐天貓的可能性。意外的是,帶隊與阿里巴巴洽談的不是亞馬遜中國,而是亞馬遜全球BD負責人及團隊。
逼得亞馬遜出此下策的原因可能是其在華市場份額遲遲沒有起色,甚至還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有相關的數據顯示稱,2012年中國B2C市場交易份額,天貓以44.1%遙遙領先,亞馬遜中國雖然排名第五,但僅有2.3%的市場份額。但到了2014年后,天貓依然保持第一的位置,而且市場交易份額達到54.6%,而亞馬遜中國的市場交易份額卻下跌到1.8%,下跌幅度經三成。
或許是市場交易份額下跌的原因給亞馬遜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使得亞馬遜總部不顧亞馬遜中國區的意見,而選擇其具有競爭優勢的進口直采業務入駐天貓開店,以獲取流量來源和提高銷售業績。不過感到奇怪的是,為什么不像Kindle官方旗艦店那樣使用一個子品牌開店,來規避負面影響呢?
不可否認,天貓的大流量能給亞馬遜帶來不錯的銷售量,如Paperwhite2電子書閱讀器的月銷量就達到數千臺,甚至創造過月銷千臺的佳績。參考天貓的行業現狀,以進口食品、精品女鞋等為主的進口直采業務,其銷售前景的確值得看好。
但此舉帶來的負面作用同樣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天貓新增業務中的相當部分可能是原來在亞馬遜購買的客戶,形成左右手互搏的局面,實際增加銷售不如預期。而一旦培養起消費者從天貓購買商品的習慣,那么勢必對現在自己的官網形成嚴重的分流作用。相當于把自己的流量控制權拱手讓給天貓,并弱化自己品牌價值。還記得當年阿里很堅決地屏蔽百度和微信么,就是擔心自己的流量入口權被他人掌握,導致自己被架空,看看人家馬云的態度。
其次,亞馬遜中國雖然市場份額不高,但在經營上有著自己的特點,可以說是國內運營、服務最規范的電商,擁有一批忠實客戶。入駐天貓,難免會對這些忠實用戶對亞馬遜中國的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現在忠實用戶可是寶啊,且行且珍惜。
另外,以Amazon官方旗艦店的名義入駐天貓,相當于承認自己在競爭中失敗,繳械投降。這會嚴重打擊亞馬遜中國團隊的積極性和士氣,使得今后步步被動,不利于團隊建設。要知道,你曾經可是一直口口聲聲要在江湖中爭老大來的。
更重要的是,亞馬遜本身也是第三方電商平臺,你自己都跑到天貓去開店,你讓那些入駐商家怎么想?今后市場份額持續下降的話(目前還沒有看到不下降的趨勢),這些入駐商家面對流量萎縮將何去何從?而一旦失去入駐商家的支持,亞馬遜中國的第三方平臺業務或將加速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