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以一套“大數據+大眾評審”為核心的打假組合成功打掉了200多個山寨品牌,這個組合也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打假活動。淘寶上的假冒偽劣產品確實讓阿里受到不小的影響,而阿里也在不斷加強打假的力度。
山寨商品,是那些在商標、外觀設計等方面與較高知名度品牌商品十分接近的商品統稱,一旦商家涉及,很容易遭遇極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既極有可能涉及商標侵權、外觀設計侵權,也有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由于這些侵權行為界定缺乏明確、客觀的具體標準,因此在法律實務中一直較難解決。阿里巴巴此次推出的新舉措尤其引人關注。
不讓消費者變為消“廢”者,阿里出招“大數據+大眾評審”初見成效
“對我們來說,不論是山寨商標或者山寨商品,都是需要打擊的對象”,阿里品控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日常的抽檢工作發現,大部分山寨品都帶有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并且退款率遠遠高于平均水平。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新的嘗試,讓治理山寨變得更透明、更靈活。”
據介紹,這套流程目前已完成試運行:大數據對天貓品牌庫做日常的對接和掃描,通過對商標(商品)做文字、圖像等方面的比對,篩選出具有一定混淆度的商標(商品),這些被篩選出來的數據又將組成“山寨預警模型”,該模型會根據大數據輸出的結果不斷優化,反過來驗證數據的精準性。
與此同時,此次遭處理的近200個涉嫌山寨品牌還經受了首批參與的23萬大眾評審員“火眼金睛”甄別。在經過大數據篩選后,這些涉嫌山寨的商標(商品)會被提交到淘寶大眾評審員參與判斷,每個需要至少推送給800~1000名大眾評審員參與判斷。
這些大眾評審員的任務是,通過觀察商標(商品)的外觀、形狀等方面,對“是否會產生混淆”這個問題做出“是”或“否”的選擇。如果超過一定比例的評審員認為該商標(商品)對其產生了混淆,天貓即會啟動一系列治理機制,比如該商標所屬的旗艦店不再續簽、相關商品刪除等處理,未來還會考慮通過限制貸款、限制活動等手段對山寨商品做不同程度的處理。
“大數據+大眾評審”模式圖解:
話說回來,國內的電商行業山寨遍地、仿冒盛行,除了相關的政府部門要加強監管外電商平臺也應該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讓那么售假賣假的商家無利可圖,那么誰還會去做售假賣假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