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雙十一”,京東和天貓互相“拆臺”,大戰幾個回合手撕對方的營銷漏洞,爭來爭去,無非是互比價格,爭相說自己價格最低。在全民狂歡的的“購物節”中,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儼然價格才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眾多電商平臺開始為吸引消費者調節價格,大量的“優惠”商品向消費者撲面而來。而消費者也早已堆滿購物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期待雙十一的到來。不過,雙十一期間的商品價格真的便宜嗎?
價格貓膩:商家玩提價后再搞優惠的把戲。
據報道,通過對各大電商平臺的調查,發現“雙11”未必是全年中網購最便宜的時段,通過各種價格貓膩和標價手段,許多產品優惠后的售價甚至比平時還高。
一位消費者反映稱,他在一家主力電商平臺此前購買的一款德國WOLL品牌鐵鍋,在“雙11”促銷暖場活動中卻價格大漲。“同款品牌鐵鍋1月促銷價為1088元,‘雙11’這一全年電商最大促銷節日里,該款鍋的價格卻攀升至1688元。”
在比價網站西貼網上,記者通過比較也發現,不少電商平臺上的商品價格都出現在臨時調高價格的現象。以一款廣合奶油曲奇800克商品為例,10月26日的售價為25.8元,10月28日價格為32.8元,10月31日價格則調高到歷史最高價50元。
據報道,市民小李向記者吐槽稱,去年雙十一時,他在網上逛jockJones官方旗艦店,無意中發現自己前幾天收藏在購物車里的一條褲子有些眼熟。“想在這家店給男友買條褲子,原價399元,”雙11“特價為199元。但越看越眼熟。”小李告訴記者,因為這家店鋪自己已經收藏了,平時經常逛,于是她打開之前的收藏記錄,發現這條牛仔褲,之前商家推出一口價價格竟然也是“199元”。
“之前價格就是199元,雙十一期間,商家弄個原價399元,雙十一特價后價格為199元。”小李認為,“雙11”的優惠活動,不過是商家提價后再搞優惠的把戲。
虛假折扣:費時費力搶來的品牌產品竟比實體店還貴?
在幾個電商平臺之間,通過價格比較也很容易發現虛假折扣的問題。例如:魯花菜籽油2L裝在一網購商城上的價格為76.9元,享受兩件5折優惠,折后價為38.45元;但該規格商品在另外兩家電商平臺的標價僅39.9元。也就是說,兩件5折促銷,僅相當于其他平臺的9.6折,且其他平臺只需購買單件。
除了食用油外,包括衛生巾、燕麥片、亞麻籽油等多種生活用品、食品都不難發現類似情況。如高潔絲經典系列280mm 8片的商品,在一家平臺的售價為10.9元,另一平臺則售價6.9元;桂格即食燕麥片700克/袋售價28元,另兩家電商平臺的價格均低于該價格一半左右。“5折優惠”的字眼讓不少消費者動心,卻未真正享受到5折的效果。
國內各大電商平臺“雙11”預售活動眾多,商家也會準備豐富的不同金額的優惠券,消費者點擊即可獲取,但實際使用時會發現這些優惠券會有很多使用限制。而一些一元秒殺活動其實也存在貓膩,商家通過后臺操作自己買走秒殺產品,給消費者以搶光的假象。一些黃牛也會通過秒殺軟件*新鏈接造成網絡擁堵,消費者根本秒殺不到實惠的商品。這些看似的實惠,消費者享受起來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