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跨國扯皮”
實際上,國內的電商巨頭也已經瞄準了俄羅斯這個市場,包括了自營B2C模式的京東俄語站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后者實際上就是國際版淘寶,其最大的市場也就是俄羅斯。TOBOX和它的區(qū)別在于,速賣通都是中國賣家,而他們則是本地賣家。
在馮霖看來,這一模式無疑會遭遇一些問題:文化差異——中國賣家和外國買家溝通不清晰、商品描述不準確、物流時間長(一般35天~45天)、無法提供售后。“大家都在拼速度,他們在本地也開始和我們搶網紅資源了。不過目前來看不是很好搶。”馮霖說,對于在中國的電商來說,獲取境外賣家資源是最難的,成本也高,而他們的打法是先把國外的網紅賣家聚集到平臺上,未來集中提供供應鏈,或者找合作伙伴公司直接給這些賣家提供服務。
實際上,一些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也已經和不少家俄羅斯本地的公司進行招商,對于它們來說,推本地個人賣家的一個難題是,如何在本地買賣雙方之間做交易擔保,而這需要俄羅斯央行頒發(f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馮霖告訴記者,盒子科技已經取得了俄羅斯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也是第一家獲取俄羅斯金融支付資質的外資企業(yè),未來他們會再次申請發(fā)卡權。
除了把守著支付這個關卡以外,盒子科技的團隊構成也更為“本地化”。
馮霖告訴記者,公司60個人中,只有他一人是中國人,其他全都是外國面孔,且大多數(shù)是來自于俄羅斯的“BAT”——yandex.ru(類似于中國的百度)、mail.ru(類似于中國的百度+新浪)、vk.com(類似于中國的微博+微信)、QIWI.ru(類似于中國的支付寶)、亞馬遜等。
“現(xiàn)在阿里、京東都在俄羅斯市場廝殺,我們不是很擔心,因為它們的本地執(zhí)行力、決策速度沒有我們快。”馮霖說。
在他看來,對于中國的跨國企業(yè)來說,兩個國家的團隊在協(xié)同作戰(zhàn)時,經常會因為文化、語言上的差異讓執(zhí)行變得緩慢,甚至會產生“跨國扯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盒子科技在將來會找中國團隊來整合前端的供應鏈資源和物流,讓俄羅斯賣家能直接通過一套采銷系統(tǒng)向中國廠家采購商品,他們來解決物流清關的問題。
根據馮霖的設想,他們會通過選擇直營等合作方式來加大供應鏈,合作伙伴要具有國際化思維、能保證商品質量、能在海外為全球賣家提供售后服務。“把俄羅斯攻下來后,我自己帶團隊去巴西,在那里打下一個市場。要打國際市場在中國隔著岸的力度不夠,還是帶著團隊住在那個國家比較靠譜。”馮霖說。
提到這個模式,Ksenia表示:“中國證明了經濟可以多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