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十一“火藥味”為什么變淡了?優惠越來越虛!
雙十一的動力趨于平緩,但慣性仍然很大。這兩個相反的力,共同造成上述奇怪現象:優惠越來越多,但越來越虛。
隨處可見的預熱廣告提醒我們,又一年的雙11到來了。據媒體報道,今年眾商家促銷活動的內容紛紛推陳出新,規則更加復雜。例如預售、定金膨脹金、各類滿減紅包、直降紅包、返現券等優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價政策……網友們紛紛吐糟:“簡單粗暴的直接打折活動已經很難見到了,買個百十元的東西,得花幾個小時研究各類規則”、“沒有’奧數’功底已不敢應戰”。(來源:新京報)
2、微信支付香港版推升級功能:支付更方便
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版)昨天宣布在香港推出一系列升級支付功能,為本地消費者提供簡單、安全及快捷的流動支付體驗,適用于線上及線下付款。本地商戶可通過WeChat,加強與顧客在整個購物體驗中的互動,提升顧客忠誠度。通過WeChat Pay HK的新功能,消費者只須在WeChat中掃描二維碼,便可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支付需要,如出租車、報攤、茶餐廳、超市等。(來源:騰訊科技)
3、似水流年 曾經的“雙11”網紅品牌還好嗎
“雙11”被喻為電商行業的標志性節日,在八年時間中培育出了不少的網紅品牌。而在第九個“雙11”即將到來之際,可以注意到,盡管依舊有大量的創新品牌涌現,也有很多的明星品牌依舊活躍于網絡零售市場,但也有部分品牌已經逐步淡出了大眾視野。這不禁讓人想問一句,曾經在“雙11”功成名就的網紅品牌們,現在活得還好嗎?(來源:北京商報)
4、網絡支付蘊含巨大隱患 需戴緊箍咒
如今,網絡支付風險呈現蔓延速度快、隱蔽性強、潛伏期長、外溢效應明顯的特點,支付行業在敏感信息保護、客戶資金安全、業務連續性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更有外媒提示,由于不收取任何費用,平臺管理方必須不斷將流入的資金投資到高回報的高風險領域。一旦投資失敗,出現用戶擠兌,銀行系統將面臨系統風險。
從歷史來看,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金融行業,都孕育著高風險。
慶幸的是,國家有關部門也清醒認識到網絡支付所面臨的風險,并開始進行有效管控。比如,央行日前發文稱,自明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目前已有支付寶、財付通等20余家機構完成介入。這將更加全面完整地對第三方支付業務進行監管,降低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