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投資人段永平在網易博客上發了一個博文:博客要關了。
他保持著寫博客的習慣,而且只在網易開博客。
他的這個習慣有淵源。2001年,他認識了丁磊,并在網易當年巨虧3000萬,股價0.8美元的時候,大舉買入網易股票,最終帶來了1億美元的收益。
在他發這個博文的前一天,網易博客宣布將在11月30日關停,很多人感嘆:博客時代翻篇,一代人的青春逝去了。
網易博客聲明
段永平認識丁磊的前一年是2000年,距離現在已經有些久遠。
中國人尊敬的著名藝術家趙麗蓉,患癌病逝。那一年演藝界損失的還有一位年輕的演員,《還珠格格》里的香妃因為車禍香消玉殞。
那個夏天,法國人改寫了世界杯冠軍無法成為歐洲杯冠軍的歷史,而俄羅斯人有些哀傷,因為他們核潛艇“庫爾斯克”號沉沒北冰洋,全體官兵死亡。彼時的美國,總統從克林頓變成了小布什。
對中國股民來說,那個夏天也是令人興奮的,滬市第一次飛越了2000點。不過,18年過去,它只上漲了700多點。讓中國人高興的還有一件事,北京奧運會就在那時候敲定了。兩家電信公司,中國移動成立,中國聯通在香港上市。
那一年,全球計算機被“千年蟲”問題困擾,微軟發布了經典的windows 2000系統,阿里巴巴才一歲,QQ也還被稱作QICQ。
還有一件事情,幾乎一點都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2000年,“博客”悄悄進入中國,接下去的十年,它風靡互聯網。
1
那時候,大部分家庭還沒有買電腦,博客就悄悄進入了中國,接下來便是三年的沉寂。
終于到2003年了,這一年的開始,不太順利。SARS病毒肆虐,帶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我們至今記得當時凝重的空氣和可以放心呼吸的自由。這種被病毒籠罩的壓迫感,到7月份才漸漸消失。
8月,我們認識了一位網名叫“木子美”的女作者。
那一年,木子美25歲。她是一個很大膽的女性,敢在公開的博客上寫性愛日記。她寫了2個月后,一篇寫她與廣州著名搖滾歌手“一夜情”的日記,在網絡上被轉載了無數次之后,木子美一炮走紅。
木子美
網絡上、媒體上都在討論木子美現象。人們在談論木子美的時候,又注意到了博客這個新鮮事物。
一直沒人搭理的博客,就這樣意外變成網絡熱搜關鍵詞。原本不看好博客的各大門戶網站,也開始開設博客。
博客在中國互聯網的成功,木子美功不可沒。
博客這種私人性和公共性結合的網絡產品,快速風靡,并帶來了全新的文化現象。
寫博客成了一件很時尚的事情,幾乎所有網民都開始注冊申請博客。大家見面時打招呼的方式,也變成交換博客地址。
那時候,大家在博客上認真地寫作,真誠地交流。普通人在上面寫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悟;文藝青年在上面創作小說、散文和詩詞歌賦,與同道交流文學;而知識分子們,寫文化、寫財經、寫時評,成為“意見領袖”。
博客激發了越來越多人創作的欲望,那些年很多草根作者,也在這個平臺上獲得機會,逐漸被大家熟知,比如胡戈和當年明月。
博客上這種熱鬧的氛圍,一直延續到2010年前后。
2
2005年開始,博客進入真正的黃金時期。
這一年新浪博客誕生,品牌門戶網站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將博客遷移到新浪網。“我已經在新浪BLOG安家了,歡迎你時常過來做客,大家多多交流哦。我會把一些新鮮有趣的東西記錄下來一塊與你分享。也希望你記住我的BLOG地址,你可以把她添加到你的收藏夾,也可以把她復制下來告訴你的朋友們。”這是新浪博客的歡迎詞,也是所有新浪博客注冊用戶的第一篇文章。
很快,騰訊、搜狐、百度等都在當年上線博客產品,網易動作稍慢一些,到2006年9月才推出博客。
從MSN、博客大巴到新浪、網易的博客,博客太多,有人索性注冊了好幾個博客。
當年十月,時任新浪網總編輯的陳彤,給包括韓寒、徐靜蕾在內的眾多名人發了一封邀請郵件:“我以新浪網總編輯的名義,代表新浪網,誠摯的邀請您入駐新浪Blog。”
新浪博客利用名人效應,很快就成為熱門話題的主流平臺。
2006年2月24日,白燁在Blog上貼出一篇長文《80后的現狀與未來》,評價韓寒的作品“越來越和文學沒有關系”,并對“80后”提出了批評。韓寒在博客上回應了一篇《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逼》,其中還有一句成了網絡流行語:什么壇到最后也都是祭壇,什么圈最后也都是花圈。
這場文壇之爭,吸引了很多名人加入論戰,成為當時焦點。有業內人士評價過韓寒,他對各種敏感話題拿捏非常準,從不趟雷,懂得進退。
那時候的徐靜蕾,是當之無愧的流量王者,她是博客上點擊量第一個過億的博主。2006年2月10日這一天,她在博客里只寫了一句話:“心情不好,說什么也是無益。”就有88219次點擊和1102條評論。
徐靜蕾博客配圖
博客有多火,已經不言而喻了。
不斷有熱點事件在博客發生,也不斷有人在博客上展現創造力。2005年,胡戈拍了一個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引發了一大波惡搞,他自己也稱為被追捧的網絡紅人;還有第一代網紅“芙蓉姐姐”,在那時也是博客流量擔當。
芙蓉姐姐博客配圖
博客也造就了不少草根作者,比如寫《明朝那些事》的當年明月,很多網友是在他的博客里看完了這本書。
到2007年,多家門戶網站的博客頻道的流量已經超過了新聞頻道。
3
2010年可以算是個分水嶺。
這一年,韓寒仍在博客上積極寫作,談論電影,談論流行,更多的時候他用犀利的觀點去談論社會現象,他的每一篇博客,都有百萬的閱讀量和數百條的轉載。
韓寒博客配圖
2月6日,博客上話很多的韓寒,發出了第一條微博,只有一個“喂”字。被轉發了5500次,評論了11000多次,輕松超越了他在博客上寫的文章。這一幕,與博客剛興起時,徐靜蕾發那一句話的場景多么相似。
敏銳的人已經意識到博客的時代要過去了。新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越來越“短”,有140字限制的微博,碎片化的表達,成為了新的流行。
如果把視線轉向國外,博客衰落與社交軟件流行在同一時間節點。2011年,微軟停止Windows Live Space的運營,接下來幾年,眾多博客平臺相繼停止運營。
停更的人越來越多,活躍用戶越來越少。2014年,中國博客使用率只剩下19.3%。名人當中,2010年11月徐靜蕾停更博客,韓寒更新到去年1月26日。特別要提到的是古天樂,他至今還在堅持更新新浪博客,每一篇下面還有幾千的閱讀量。
徐靜蕾的博客在2010年11月停更
今年8月20日,網易博客的聲明,就像博客時代翻篇的宣言。很多人感懷博客上記錄下的青春歲月,有人懷念博客里的成長記錄。
“我十年的青春記憶全在博客里啊。”有網友感嘆,博客的時代沒有約束不功利,寫的都是自己想寫的,這樣的內容更有創造力,思考得也更深,“用微博和微信,后來都被用來發工作內容了。”
但是,博客的衰落,用情懷挽救不了。
博客和電腦共生,離開電腦就上不了博客回復不了信息,這在以前算不上什么弱點。但是,進入移動互聯時代,人們上網方式更多地轉移到手機上,人們可以拿著手機隨時隨地上網發微博,發微信。博客缺少互動性的社交弱點就變得非常致命。當微博突破140字限制可以發長微博時,當微信在2011年開發了可以發長文的公眾號時,博客唯一的優勢——發布長文章,更喪失了競爭力。
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說:“博客是作為用戶創造深度內容的第一個重要應用。博客的功能和價值已經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今天的微信公號、微博、快手、抖音等新一代的社交媒體之中。在互聯網繼續高歌猛進的大眾化浪潮中,博客的消解和回復平靜是非常正常的。”
在產品高速迭代的時代,或許微信、微博的時代比博客時代還要短,但我們也要習慣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