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阿里巴巴對外發布《2018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2018年,被消費者舉報刪除的疑似假貨鏈接量下降70%,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11筆為疑似假貨,比去年再降26%。”
在假貨生產源頭遭到空前圍剿的2018年,各項假貨治理的數據指標首次呈現斷崖式下降。在這些數據的背后,技術已轉化為阿里打假的巨大推動力,12項專為打假而生的黑科技為阿里巴巴平臺知產保護構筑了最牢固的防線。
12項“黑科技”為打假而生
近年來,阿里巴巴通過持續地投入對打假技術進行迭代。
在假貨主動防控運用上,阿里先后開發了商品大腦、圖像識別算法、生物實人認證、假貨甄別模型、語義識別算法、商品知識庫、實時攔截體系、大數據抽檢模型、政企數據協同平臺等九大“黑科技”,對疑似假貨或侵權鏈接、售假人員及團伙進行識別,在開店、商品發布等環節做攔截,每日對發布商品做風險識別和快速刪除。
在假貨甄別和攔截方面,則利用AI機器學習技術,隨時調整打假模型的算法以及信息維度,以識別商品和售假者并進行攔截。
以一款假冒保健品為例,一些售假者為躲避平臺監管,會想盡辦法對商品名稱、商標等信息作變異處理,僅平臺攔截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該款假保健品就有上百種。
“這些假保健品演變出的各種名稱、短語更是多達數千個。”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技術專家江洋表示,阿里的打假模型能實時關聯數百、上千個維度信息,以識別商品和售假者并進行攔截。
已有的打假技術在進化,新的“黑科技”也在不斷出現。2018阿里打假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這一年,阿里在原有打假九大“黑科技”基礎上,開創性地將語義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視圖、直播防控體系等三項新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將可疑商品、可疑商家拒之門外。
至此,在阿里平臺已有12項專為打假而生的“黑科技”。
阿里打假構建最強數字防線
2018年1月,阿里打假特戰隊協助江蘇警方在福建某地搗毀一特大售假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18人。該團伙成員先后找了50余個親戚朋友幫忙申請店鋪用于售假,年齡最小的親屬為19歲的學生,年齡最大的為年近67歲的老太太。
阿里巴巴通過商家全景視圖技術,迅速識別售假店鋪并將其關閉。與此同時,阿里打假特戰隊第一時間向警方報案,協助警方搗毀制售假窩點。
“阿里巴巴假貨識別體系從原有的對商品管理升級為對經營者管理。當經營者出現流量異常、成交異常等可疑行為時,系統會自動預警。接到預警后,阿里小二運用技術手段對問題商品、可疑商家做深入研判。”阿里巴巴集團研究員錢磊介紹,一旦確定存在售假行為,阿里將根據平臺規則對其進行處罰,甚至聯動執法機關對售假團伙深入打擊。
針對日漸風靡的“直播帶貨”現象,2018年阿里巴巴還建立了直播防控體系。錢磊介紹,該體系依托AI技術,覆蓋上千個國內外知名品牌,可以準確識別主播展示的商品上出現的品牌信息。此外結合語音語義算法、多語言OCR算法等技術能力,能對直播全程監控,一旦發現售假行為,秒級作出響應,并對商家予以嚴肅處理。
“96% 的疑似侵權鏈接一上線即被封殺。阿里巴巴既能對疑似假貨或者侵權鏈接、售假人員及團伙進行識別,又能在售假者開店、商品發布等環節實施攔截,還能對每天發布在平臺上的大量商品做風險判定并由此做出相應處理。”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表示,隨著打假技術進化和防控模型升級,阿里已建立一套針對假貨的全鏈路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