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款名為“傳音”的中國品牌手機進入非洲市場時,那里的人民終于不用再為拍照發愁。一位在中國走紅的非洲網紅,曾在視頻中解釋“傳音”手機火遍非洲的原因——“過去,我們晚上拍照,只能看見牙齒;但用了‘傳音’之后,我們個個都是非洲劉德華,黑版范冰冰!”
嘗到甜頭之后,這家中國公司開始向非洲出口LED燈等照明設備,而來自盧旺達的小哥諾貝爾(Norbert Haguma),則成了相關產品在該地區的總代理。
諾貝爾的父親是盧旺達第一任駐華大使,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年少的諾貝爾,就隨父親來到了中國。隨后,他在中國有過長達20多年的學習、創業經驗。
幾年前,中國企業投資非洲的熱情越來越高,利用自己多年來在中國積累的經驗,諾貝爾幫助不少中國公司開拓了非洲的疆域。幾年前,諾貝爾有幸在盧旺達為馬云當了一次導游,這次經歷,卻完全改變了他創業的方向。
今年3月,諾貝爾和其他33位盧旺達青年創業者一起來到杭州,在阿里巴巴商學院學習互聯網知識,實地考察數字化轉型工廠。本次培訓是阿里巴巴兌現與盧旺達共建eWTP承諾的又一重要項目。
連環創業者
上個世紀90年代,諾貝爾的父親赴華履職,年幼的他也一起來到了北京。多年之后,回國完成了高中學業的諾貝爾,開始考慮,去法國深造,還是去中國。
當時,諾貝爾的母親支持他去法國,但父親的一席話,卻改變了諾貝爾的想法。“孩子,19世紀屬于歐洲,20世紀屬于美國,但21世紀,卻屬于中國。”這也是父親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最深刻的感受。
小時候,諾貝爾和父母、弟弟、妹妹在北京
就這樣,諾貝爾來到了北京交通大學,成為了計算機系的一名學生。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諾貝爾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非洲人,來到中國廣州、浙江義烏等地,采購商品,這也讓他看到了中非之間的貿易機會。2009年,諾貝爾畢業之后,加入了一家中非貿易公司,成為了一名銷售,當時就獲得了不菲的薪水。
三年后,積累了一定經驗的諾貝爾,開始自己創業,做的還是貿易的老本行。然而,沒開張多久,他就遭到了挫折。一家非洲公司在收到貨物之后,沒有按約定,把錢打給諾貝爾,他一筆就損失了相當于當時一整年的利潤。
回想起來,諾貝爾覺得那時還是太嫩了,覺得對方是熟人,很多約定都是口頭的,并沒有簽訂相關合同。吃了啞巴虧之后,諾貝爾更注重法律保障,在選擇合作對象上,也更謹慎。
不久,一家中國公司希望以2000萬美金的價格,收購一家剛果的銀行。當時,諾貝爾扮演了幫助雙方溝通的角色。然而,最終,因為找不到能說中文的當地人做經理,這場并購不了了之。
這次經歷,雖然沒讓諾貝爾在財務上獲益,卻讓他看到了新的創業機會:送非洲學生來中國讀書!
于是,諾貝爾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個網站,幫助非洲學生選擇中國的學校,并在網上完成一些申請。項目進行得不錯,在一年之后開始盈利。不過,很快,諾貝爾就看到了瓶頸。直到今天,網站依然在運營,但感覺其“無法規模化擴張”的諾貝爾,開始在別的領域尋找機會。
重回非洲
大約從2010年開始,諾貝爾感覺到,中國公司對非洲的投資熱情,越來越明顯。這也讓他萌發了幫助中國公司在非洲“攻城略地”的念頭。
2015年,30歲出頭的非洲小哥關閉了自己在北京的公司,搬回了盧旺達。當時,諾貝爾特別舍不得。多年前,他租下這座位于北京五環的辦公室時,五環還是一個荒涼到被稱為“郊區”的地方,但如今,“五環內”已成了“城里”的代名詞。
不過,更廣袤的非洲,在召喚著諾貝爾。
回到老家之后,諾貝爾的第一個合作對象,就是來自中國的傳音。當時,公司想在非洲銷售一批LED照明系統,但在推廣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在諾貝爾看來,阻力主要來自于非洲人早些年在中國的“代購”經歷,以及因此產生的對中國產品的偏見。這些“代購”人群,往往是從中國的“二道販子”手中,而不是直接從工廠拿貨。為了降低成本,他們會選擇更廉價的產品,質量也差強人意。因此,當傳音想以“性價比”打開非洲照明市場時,提供優惠的價格時,卻讓買家對產品質量產生了懷疑。
摸清了顧客的“心結”之后,諾貝爾展開了“攻心術”。一方面,他耐心地聆聽顧客的“絮絮叨叨”,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痛點;另一方面,他也向他們解釋,為什么這批中國產品,可以做到低價卻不劣質。終于,顧客被打動了,諾貝爾陸陸續續獲得了訂單。還有一些來自餐飲、酒店等領域的顧客,在使用之后,覺得效果不錯,又下了幾個大單。就這樣,非洲市場被慢慢打開。
不久,諾貝爾又受到中國一家大型卡車公司的委托,在非洲銷售卡車。
對諾貝爾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不過,在馬不停蹄地跑市場之后,諾貝爾終于找到了突破點——買卡車的人,往往在郊區作業,他們最怕的,就是卡車突然壞了,找不到修理店,買不到零配件。
于是,諾貝爾說服中國公司,在他們想要開拓的地域,開了多家零配件維修店。當顧客發現,哪里都能看到這個卡車品牌的零配件店之后,他們的疑慮被打消了,訂單也紛至沓來。嘗到甜頭的中國公司,不久后,甚至還在非洲引入了另一個卡車子品牌。
下一步:幫助非洲品牌進中國
不過,對諾貝爾來說,依靠日益成熟的中非貿易、咨詢業務賺錢,絕不是他最大的人生目標。
在他看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幾年前,在盧旺達為馬云做導游。
諾貝爾和馬云
當時,馬云和近30名中國企業家,去參觀盧旺達慘案的紀念館。因為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諾貝爾成了導游。當時,馬云在紀念館整整停留了3個小時,問了諾貝爾非常多的問題。彼時的諾貝爾,也很想請教馬云一些問題,比如創業心得等。但政府部門之前專門提醒過他,不能假公濟私,尤其不能試圖說服馬云去投資他的公司,所以他還是選擇做了一個克制的聆聽者、回答者。
不過,在馬云的提問中,他感受到了對人性的深入思考。這讓諾貝爾看到了“企業家”和“商人”之間的區別。“商人只想賺錢,但企業家,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讓人類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從那時起,諾貝爾下定決心,自己的創業,不能僅僅從獲利的角度出發,一定要和“改變非洲”相關。
諾貝爾(右)和尼日利亞前總統(中間)
接下來,諾貝爾最想做的兩件事,一是通過電商的模式,將非洲的農產品出口到中國,二是改造非洲的便利店。
在中國生活多年的諾貝爾,對正在中國發生的“消費升級”,和“吃貨大國”的飲食文化非常了解。他認為,目前正是非洲向中國出口蜂蜜、茶葉、咖啡等農產品的好時機,此外,非洲的化妝品,或許也會在中國受歡迎。對于非洲中小企業來說,進入中國市場,或將為它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阿里巴巴學習近兩周后,諾貝爾又有了新的想法。作為一名非洲人,他深深感受到落后的金融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制約。尤其在農村地區,人們想要匯款,要么走很遠的路,去鎮上的郵局;要么就付高達7%的手續費,用手機匯款。
過去,諾貝爾希望通過互聯網,改變那些大型金融公司,讓它們變得更普惠。但當他了解到阿里巴巴“爆改”中國小超市的案例時,被深深地觸動了。這一次,諾貝爾想要借鑒阿里巴巴的模式,讓盧旺達人民,在遍布村頭巷尾的便利店,獲得更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子支付方式。
這些便利店,用“夫妻老婆店”來稱呼更合適,往往設備簡陋,貨品數量有限。但它們,卻是盧旺達大部分農村人口購買生活用品的場合。因為村民收入問題,小店頻繁采用“賒賬”等方式,常常發生債務違約等問題。諾貝爾在考慮,是否能引入電子征信系統等模式,讓沒有銀行卡的盧旺達村民,也能享受貸款等更先進的金融模式,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更深遠的改變,一定不是來自上層,而是來自底層。”這位36歲的非洲小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