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即將到來,但是今年的“雙十一”卻顯得格外不一樣,阿里巴巴上市后獲得了250億美元的融資,巨額的資金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無數人都在翹首期待著阿里巴巴“雙十一”的首秀,到底是會演出新花樣還是玩砸了?
猜想一:交易額能否再破記錄?
每逢“雙十一”,各電商曬交易額,似乎已成為掀起這個“節慶日”高潮的保留節目。去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總部電子屏上不斷跳動的天貓交易額仍然讓人印象深刻。多項紀錄在彼時被見證,僅在“雙十一”當天,天貓一舉拿下了單日成交額350億元的驚人成績,其中突破1億元只用了令人咂舌的55秒。對于今年的預期,阿里方面似乎并不愿意透露過多,天貓總裁王煜磊在日前召開的“雙十一”媒體見面會上僅保守表示“肯定會超過去年 ”。
猜想二:龜速配送會否重現?
物流配送滯緩,一直是“雙十一”被吐槽的必修課,快遞“爆倉”、配送混亂、送貨緩慢等讓網購者鬧心。據菜鳥平臺預計,今年“雙十一”當天產生的訂單量將達2.5億件以上,比去年1.52億件增長60%,10天累計包裹5億件,同比增長43%。訂單量增加于企業而言固然是好事,但如何協同后端的物流系統,加快配送速度、保證配送安全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而作為阿里巴巴物流配送主力保障的第三方快遞公司,近期也以開始提前布局,據不完全統計,各家快遞公司目前已為今年“雙十一”新增從業人員25萬以上,公路干線新增自有及整合社會資源新增干線車輛12000臺以上。
猜想三:支付還會遭遇卡殼?
與物流比肩“吐槽榜”榜首的,無疑是支付系統的時常崩潰,每年“雙十一”不少消費者都會不約而同在社交網站曬出支付排隊的截圖。用戶普遍抱怨,在交易的高峰時段,支付系統往往出現長時間等候甚至支付失敗的情況。而與往年不同的是,阿里花費近一年時間傾心打造的移動端利器——支付寶錢包,必然會在今年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日前,籌備了一年多之久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宣布正式成立,并更名為“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包含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等眾多互聯網金融業務。整合后的阿里系金融板塊,將自己的目標客戶鎖定為小微企業和個人,這不禁給了用戶在支付、信貸等方面更多的期待。而整合后的螞蟻金服能否在金融領域掀起更大的“鯰魚效應”,未來如何打包上市也給市場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間。
猜想四:“高大上”國際范咋體現?
赴美上市于阿里來說,最重要的意義之一無疑是為下一步國際化戰略搭起了一架橋。馬云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強調,全球化的公司未必在海外有生意,未必在海外有員工,全球化意味著全球化的思考,全球化的價值體現。這番談話無處不透露著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散發出來的國際范,而這股“高大上”的國際范表現在具體的“雙十一”大促中,首當其沖的突破點就是在國內消費者中掀起一股“洋貨運動”,“讓大家坐在家里能買到英、德、美、日等等國家的商品”。天貓總裁王煜磊日前放出豪言,今年“雙十一”將通過和各地保稅區合作,將更多國際知名品牌商引入國內。同時將幫助中國品牌出海,將中國制造的零售概念覆蓋到220個重點國家。為了實現國際化戰略的首次邁步,阿里巴巴此前積極布局,比如投資新加坡郵政,與澳大利亞、巴西等當地郵政服務商達成戰略合作、把服務器架設到海外等。
猜想五:能否帶來股價上漲?
創造多少銷售額、供應鏈是否暢通、國際化戰略如何體現……這一切緊緊圍繞著雙十一的各項“新玩法”和“新布局”,于上市公司阿里巴巴來說,都是為了向資本市場兌現之前的“豪言壯語”,用業績證明自己可持續增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