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雙十一最終以571億的總成交額完美的落下帷幕,再次*新了雙十一成交總額的記錄,但美中不足的是,阿里巴巴之前一直強調天貓雙十一的戰略重點之一的“國際化”卻沒有發揮出很好的效果。
從數字上看,淘寶官方數據顯示其無線成交額達到243億,占比42.6%,移動電商不出意料呈現出爆發的架勢。但在國際化上,雖然淘寶亮出“天貓國際”、“淘寶海外”、“易賣通”三把利器并表示有220多個國家地區的3萬多件海外商品參與銷售,202個國家地區的用戶達成交易,但值得玩味的是,關于具體的成交額等尚沒有詳細數據透露,而只分享了熱銷商品的品類信息。僅就天貓國際而言,在雙11當天下午其頁面上展示的排行榜數據中,可以看到產品整體的單價和銷量并不驚人,相對于571億美元的大池子,整體的銷售占比還有較大成長空間,并不像其宣傳力度一般爆炸性增長。
天貓國際今年2月上線試運行,雖已擁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品牌,但在整個淘寶體系中表現的不慍不火,就在十月中旬雙11促銷前期,還曾爆出過產品品質遭到消費者質疑的消息,由此可見如何保證商品是正品、提升消費者的信賴度仍是天貓國際的攻堅重點。天貓國際的平臺屬性決定著其對商品品質的把控存在著天然的缺陷,一直以來淘寶的邏輯是通過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評價體系對賣家形成約束,而這與海淘用戶的預期相佐,大部分海淘用戶在選擇海淘的方式時,主要原因就是對產品品質的更高要求。此外,海淘平臺要想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也對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平臺具有更強的承運能力。
從天貓國際到亞馬遜等各電商巨頭的海淘試水,到被海淘捧起來的海淘網等導購網站,可以看到國內消費者對于海淘市場的巨大需求,但現有的電商平臺還尚不能承載消費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