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了一些傳統型的企業,作為領頭的企業家,基本都敏銳地意識到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和巨大潛力,希望在這上面有所突破,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所以BOSS都不同程度地在企業內部,針對電子商務做創新,做變革,但是最后看來,效果都不算好,存在問題比較多。
比較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不夠統一:
電商業務往往是BOSS支持,元老反對,或者中層反對,在執行上存在阻力和偏差,直接影響了資源調配。一家汽車銷售企業搞了二手車網絡拍賣業務,但是從系統的易用性到產品及業務的組織流程、信息分發、支付接口和業務規則、服務界面都存在問題,,事實上這家企業的基層執行人員只是兼職網拍業務,在能夠線下銷售的情況下,對線上銷售嚴重缺乏積極性,有的車本來線下賣了,為了應付總部考核,放到線上做暗拍,再由客戶以稍低的價格拍回去;有的車源線下可以賣,就不再將信息上傳線上系統數據庫,很難相信,這樣可以做好這個線上銷售業務。
二是沒有成熟科學的戰略:
依靠BOSS個人或更多不熟悉電商的高層拍出來的思路,打到哪里算哪里,效率高,說干就干,效果卻不好。只有明確的效益指標分解,卻不重視戰略分步驟實施的客觀性。
三是專業知識匱乏:
B2B、B2C分不清的大有人在,企業無法根據自己的產品和業務特點做出適合、與自身優勢匹配的電商策略,甚至很多中小型民營企業的BOSS動輒就是要干獨立電商,要做平臺,調子定出以后,直接面臨投入、人員、定位等一系列問題,以致有些BOSS花了錢和時間,連電商的邊還沒摸著的也大有人在。一位時尚餐飲的老總數次問我”微博是不是很有效”,他的認識是用微博來銷售,可以迅速擴大銷量,這個認識來源于聽別的老板說。微博未必不能提升銷量,但是僅僅依靠這個手段,短期內提高餐飲翻臺率,還是比較難的,即使配合不計成本的優惠促銷手段。
四是渠道沖突:
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的產品品類相同,價格不同,無形中新的電商渠道招致線下部門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很多傳統企業對電商板塊的決策體系、成本核算、定價體系、倉儲物流完全沿用實體渠道的作法,完全無法滿足電商業務發展的必要條件。
五是投入不夠科學:
投入是成本,是投資,是建立在對項目完整全面的發展判斷上面的,但由于不懂、不了解電商規律,也無法結合自身實際作出理性的投入資源分配,往往出現初期大肆購買硬件設備,高薪招人,中期質疑業務與人員,后期草草減虧收場的發展軌跡。
六是忽視了電商業務的發展規律:
只重戰術,過分看重短期效果,直接使用簡單的投入指標比較線上與線下的產出。比如我見過一個家居行業的老板,每次談及電商,都會抱怨投入了多少,如果這個投入放在線下,可以擴張到什么規模。在這種心態的渲染下,電商業務只能自求多福,不出紕漏,否則很容易招到裁減。有一個衣架廠的老板在投入120萬發展電商巨虧后,得出了電商不能搞的結論。可惜的是我問他120萬怎么花的,這位BOSS居然講不清楚,如此花法,怎么收益?
七是人才匱乏,迷信學院派:
大部分企業指定負責電商人員會從原有人員中產生,盲目樂觀和盲目投資,無方向感和實施步驟是較為常見的,也還有一類企業會投入重金請來外腦,可惜絕大部分外腦本身就欠缺實戰經驗,或者不具有在企業電商復雜的發展環境中左右逢源的組織協調能力。
八是缺乏堅持的勇氣:
BOSS自己也無法做到堅信電商業務能夠給企業注入活力,絕大部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一旦效果不好,實施阻力大,一般都會選擇偃旗息鼓,息事寧人。
在我看來,電商企業和企業電商是完全不同的電商發展路徑,電商企業,是以電商為核心手段來實現企業盈利的企業,這個核心手段包括產品的設計、營銷的方式策略、資源的配置等等,電商的業務環境在企業內部是得到高度認同的;而企業電商,往往是傳統企業,為了提升效益,新增加的營銷手段,電商模式在這種企業環境中,居于從屬地位,被看做新增的電子渠道,往往也面臨更多的發展問題。而目前傳統企業觸電最多的是第二種情況,用電商企業的思維來衡量這類企業,是不科學的。
我的看法是,沒有傳統企業能夠簡單地、順利地直接套用目前主流的電商作法,并且可以在成本極小的情況下獲得電商紅利。如果傳統企業需要在電商領域有所作為,就必然要針對傳統企業的客觀實際,探索有別于電商企業的作法,并做好發展初期企業不適應的心理準備。
針對前邊提出的問題,我認為傳統企業涉足電商應注意以下關鍵點的控制:
一是搞清楚為什么要做電商,要做和不要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是統一企業內部的思想認識,為電商戰略地實施減小阻力,為資源的合理調配提供條件。
三是資源投入、成本投入要做預算,要配合業務發展步驟做出明細,前期要合理使用成本,不必要的、不符合企業實際的投入要控制。
四是人員配置:這里面的核心是人,尤其是專業人員,如果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或者說原有業務人員直接依靠類似行政手段劃到電商業務,那么要有長期學習的制度和氛圍,做好長期出效益的心理準備。
五是要考慮線上線下的渠道沖突:除掉全面轉型電商的企業,對不愿意放棄或承擔線下損失的企業來說,比較適合的是做子品牌,另外搭建一套線上的價格體系,很多研究并不看好這種做法,認為對企業長遠發展來看是不利的,但是對于很多把電商視為增值渠道的傳統企業來說,這個辦法是協調原有利益既得群體和發展需求之間關系的基礎,是盡量保持企業效益不出現大幅度波動的基礎。
六是應該有健康的心態來對待企業的電商發展策略:任何盲目夸大和短期見效的心態都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符合業務發展規律的,爆發的事例不是沒有,但是只能看做特例,要有長期堅持的計劃,才能看見最后的效果,發展過程中由于人員專業性、策略、資源配置、渠道等等因素影響,產生的電商業務階段性效果,可以作為改進優化的分析基礎,而不應作為評定業務生命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