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關于電商的新聞莫過于曝光各電商打擊假貨的處理方式啦,而同樣作為電商巨頭的eBay,是怎么來處理的呢?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假貨的價值超過了2500億美元,而其中有上百萬的假貨被運往美國,根據美國刑法規定,禁止任何人參與假貨的交易,違者將服刑20年以上,同時被處于超過500萬美元的罰款,可是即便在這樣明確嚴厲的政策下,美國的電商市場也不見得多平靜。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在線購物非常成熟,各大品牌都有專門的官網供消費者直接購買。輕松輸入信用卡號,便可以坐等收貨。除了官網外,各種分門別類的電商也是林林總總。其中與淘寶模式類似的eBay已經有20年的歷史,覆蓋了全世界范圍內的一百多個國家的網絡市場。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阿里巴巴假貨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作為平臺式的電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eBay是如何對待的呢?
“eBay對于假貨是零容忍的,”eBay亞太區企業傳播部高級總監丹尼爾(Daniel Feiler)告訴,“我們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從1998年開始,eBay就開始實行一個“VeRO方案”,又稱保護知識產權方案,這一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對受到正品擁有者舉報的產品和賣家,eBay會直接認可并且立即清除該賣家的商品。
而作為一個覆蓋大量國家和地區的電商平臺,丹尼爾認為與政府的良好合作關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政府并不會直接控制和管理平臺上的商家與買家。而 作為平臺本身,這樣的監控必不可少。eBay對于平臺上的買家和賣家都采取了行為習慣監督手段,結合數據分析處理,來辨別其銷售渠道是否正規合理。比如一 個賣家最開始賣的產品是蘋果的配件,然后突然轉變去賣奢侈品,eBay就會對他進行進一步的考察。
盡管如此,eBay也曾經一度卷入假貨風波。2000年之后,LVHM、勞力士、愛馬仕等奢侈品品牌商都曾訴諸法律,起訴eBay平臺售賣假 貨,侵害了正品的權益。在當時電商是個新概念,相關的市場規則尚不成熟完善,沒有匹配的法律法規予以判決,更沒有已經成型的案例予以參考。
于是歐洲和美國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2007年,德國法院判決eBay容忍售賣假勞力士敗訴;2008年6月4日,法國一家法庭判決eBay沒有對網站售賣假愛馬仕采取足夠措施,判決其和賣家一起支付3萬美元罰款;20天之后,巴黎一家法庭又判決eBay網站售賣假貨侵犯了LVHM集團的權益,需賠償后者6100萬美元。
美國法院則對新事物予以更大的支持。2008年7月,經過了漫長的4年訴訟,珠寶商Tiffany起訴eBay有了最終結果:紐約某法庭法官判決用戶售賣假的Tiffany珠寶確實侵犯了品牌商權益,但應該由Tiffany本身承擔打假責任,eBay作為在線零售商不承擔打假責任。
并且該法官還特別指出,美國的法律是有利于在線銷售商的,建議國會基于電商的特點重新考慮由品牌商承擔互聯網維護品牌的整個責任是否公平。
2014年1月,eBay與歐萊雅最終通過一紙秘密協議書而達成和解,不過雙方均未透露和解協議具體細節。同年,eBay也與LVMH聯合宣布雙方已經就售假訴訟達成和解,并表示將聯手保護知識產權,對抗網上假貨。
但是與淘寶一樣的情況是,eBay的賣家同樣也是通過用戶的評價以及其銷售量和信用度來互相競爭的。不過,“互聯網世界跟現實世界一樣,人們在平臺上的交易必然會留下痕跡。”丹尼爾說,“而這些痕跡也會成為eBay對抗假貨的途徑。”
eBay承諾,若是買到假貨而得不到賣家的賠償,eBay會通過自身的消費者保護系統來為消費者進行全額退款。而對于售賣假貨的賣家,除了關閉 其賬號和刪除商品之外,eBay還會利用賣家的IP地址以及PayPal賬戶信息來進行進一步的處理,與執法機關共同展開合作調查。
雖然同為電商平臺,丹尼爾表示他也無法對阿里巴巴做出任何評價與建議,但是“假貨對于電商平臺來說是不可被接受的,eBay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對抗假貨,這對于所有的平臺來說都應如此。”
不同的電商有不同的對待假貨的做法,孰對孰錯,只能交給大眾去評判了,其實只要是對于大眾有利的,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