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阿里為了提升高天貓的檔次,不斷的完善了很多細節,同時,對于淘寶的質量也是狠抓。
一、正在不斷提升門檻
天貓明確回復商家,如果商家經營的品牌不在此次公示的招商品牌中,那么在新招商規則執行之后,就無法報名入駐了,同時,天貓招商的品牌還會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天貓市場各品類的結構在合適的時間里進行更新,更新的內容會在天貓招商頻道中進行公示。
通過此舉,天貓完成了從被動篩選到主動篩選的進化。商品/商家品類和質量都能在源頭上得到把控,而事實上,每年,天貓都會對招商標準進行升級。
2012年,天貓更新招商標準,增加了新入駐商家年銷售額考核這一要求,如果商家未能達到考核要求的話,天貓將不予簽下一年年度的合同;2013年,天貓則提升了食品、化妝品等品類和天貓電器城的入住門檻,比如,化妝品類開店公司的實收資本需要高于500萬人民幣;2014年,天貓招商對大部分品類店鋪的入駐規則進行了調整,其中服裝類商家注冊資金不得低于100萬元,美妝類商家注冊資金不得低于500萬元,入駐商家所在公司必須經營滿兩年或三年......
由此可看出,天貓每一年都在不斷提升門檻,中小賣家想要入駐天貓變得越來越難。
從天貓的這一舉動可以看出,天貓正在放棄一部分商家。
二、從自身開始清理可能存在的威脅
在2008年4月,淘寶開始獨立運營B2C的淘寶商城,也就是天貓的前身。從市場定位上來講,天貓主打的是“認證商家+正品商品”的模式。但一直,“地攤兒貨”的名頭于淘寶系都是揮之不去。所以即便是有著認證正品資格的天貓,也很難用戶的刻板印象。
再加上近幾年來在聚美優品、唯品會等已經紛紛崛起壯大的同時,與天貓直接競爭的京東已經投向騰訊的懷抱,在移動端邁出第一步。可以說,在與別家的競爭中,天貓的定位和優勢正在逐漸模糊。如果再不進行重新洗牌,天貓吃到的苦果就是失去市場。天貓必須從自己開始,清理可能存在的假貨威脅,穩固自己塑造的時尚、高端的品牌定位。
從招商標準上下手,是在丟軟刀子。完善市場機制的同時,不僅沒有損害既有商家的利益還幫助其提高逼格,避免了曾經類似的賣家集體反抗事件。而細分后的商戶,能夠減少惡性競爭,減少成本,進一步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三、提高續簽和品牌認證門檻或許是下一步
201年初,天貓總裁張勇透露天貓將從銷售平臺走向消費者連接平臺。而在這一過程中,品質、用戶體驗和誠信都是基本,不斷升級入駐條款也是天貓的具體動作。可以說,天貓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誰能預料未來發展將如何呢?
通過提高入駐門檻,能夠對天貓生態系統進行優化,整合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更優質的品牌,以求這些商家帶給消費用戶帶更好的消費體驗。這是從外部,對生態系統進行優化。
接下來,天貓很可能還會提高續簽門檻、對已認證品牌進行進一步提升,借此從天貓生態內部進行清理。隨著天貓進入優質品牌帶來更多優質客戶,更多的客戶能夠吸引更多優質商家,天貓內部的“商品-商家-用戶”將達到一個良性循環。至此,天貓可以逐漸告別打折清貨的形象,走上高品質商場的路線。
四、與淘寶的分化
但在“名為優化實為清洗”的過程中,不少商家有一個擔心,就是天貓面向創業者的大門將完全關閉,這是否與其“讓天下有了難做的生意”初衷相違背?大家可不要忘了,還有淘寶!
實際上,從阿里系內部來看,天貓和淘寶的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一店多投的現象不在少數。對于天貓的生態系統來說,更優質的商家才是急需的。為了保持競爭力,天貓必須不斷重新調整定位,優化產品結構,通過與品牌商深度合作,以求拿到獨家資源。
更重要的是,去年上市后,國際化的阿里對知識產權的規范會更加嚴格和迫切,其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向投資者證明天貓平臺的可信度、構建天貓的可信度。此前的工商總局假貨風波,已經讓海外對于淘寶系信譽大打折扣。抓緊時機,將天貓和淘寶進行徹底區分,有利于淘寶系的大局穩定。
通過進一步主動篩選,那些達不到天貓入駐標準的企業就會自動流入淘寶。理論上,淘寶還會扮演自主品牌孵化器的功能。如此一來,阿里系電商平臺的定位已經很清晰--天貓撈銀子,淘寶走流量。順勢而為的馬云將天貓打造成追求精度的細分平臺,通過抓住一二線城市的機會以及移動互聯的趨勢,滿足中高端用戶的需求;淘寶則在廣度進行最大化的擴充,以滿足用戶長尾需求為基礎,覆蓋更廣闊區域的用戶。
對于阿里的這個舉動,對于天貓和淘寶來說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未來之事誰也預料不到,讓我們拭目以待其發展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