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中,阿里和京東都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兩者不斷的在你追我趕,你有的我不會少,競爭局面相當激烈。
雖然說京東追著阿里競爭的方法并沒有錯,但若是一味的擴張的話,就可能因為步子邁得太大而傷到自身,之前的阿里的假貨事件就已經為京東提了個醒。
在出現了假貨風波之后,京東的動作可謂非常頻繁,先后建立了股權眾籌,成立了O2O子公司,調整運費門檻,到底大佬在布什么網呢?
答案在明顯不過了,自從京東IPO之后,就面臨著很多壓力,2014年京東營收11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66%,但是,同時,京東凈虧損為49.96億元,比較2013年凈虧損4989.9萬元比較,足足擴大了98倍,為了迎合華爾街,京東必須要進行諸多領域的生態擴張。
大家不難發現,其實私底下,京東的每一招都是針對阿里系在出手。
一、阿里是京東認定的“敵人”?
在京東看來,自從阿里和京東相繼IPO之后,中國電商行業更是以兩者為大,而為了奪得“老大”的位置,京東更是將阿里視為“仇人”了。
但是京東這邊廂有意,阿里那邊廂卻似乎并未將京東當做對手,此前馬云還曾說過“京東將來回成為悲劇”,雖然時候馬云還為此事道歉了,但是卻不難看出,已經透露出阿里并不把京東放在眼里的端倪。
但是這樣“好狠斗勇”的劉強東怎能罷休呢,相較于阿里的“順勢而為,多面開花”的生態發展,京東僅憑借電商,是確實難以達到與阿里全面抗衡的體量的,通過提前洞悉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發展節點,如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等,馬云抓住機會為阿里轉型做大提供方向,但是劉強東暫時還不具備馬云的大局意識,而通過與天貓的幾次過招,劉強東已經發現了生態鏈的重要性。
劉強東為了“比”過馬云,便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招數,追著“打”。阿里全面發展的話,總是會有一些估計不到的縫隙,而京東只需要在這些領域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就有可能四兩撥千斤。而2015年,按圖索驥阿里的布局,金融、醫療、教育、文化都已經有子落下,那么接下來京東該做的就是在這些領域找到自己的縫隙。
二、建立股權眾籌,側面打擊“敵人”
金融,顯然早已經在劉強東的備選方案中,當下,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企業進軍該領域也是大勢所趨。
目前,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已經大致行成了消費者金融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兩大板塊,業務包括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以及螞蟻小貸等。
相比于阿里的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一開始就慢人一步——在支付服務上,京東已經不具備后發優勢;而在理財服務方面,京東小金庫的規模和普及度遠遠不及余額寶;消費類金融產品,京東白條和支付寶花唄還不分上下,甚至,螞蟻金服旗下公司芝麻信用已經獲得央行批準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但是京東金融卻并不在首批獲準企業之列。
面對阿里的“來勢洶洶”,京東該如何反擊呢?互聯網金融還留有眾籌一隅,而阿里尚未上線的股權眾籌就是京東的突破點,3月31日,趕在阿里之前,京東股權眾籌正式上線,這一招顯然比較討巧,但是關鍵的問題在于,提前入場的京東能否在阿里入場之前迅速的建立起行業堡壘呢?
據了解,阿里已經計劃在今年殺入股權眾籌的戰場,相較于在金融生態中已經布局完善的阿里,僅是先聲奪人這一招,或許還不足以支撐京東的勝面。
三、布局O2O,瞄準天貓要害
京東與阿里在O2O領域上的爭奪戰,早就已經開始了,而在這場對決之中,劉強東需要細思量的是如何充分以及之長克敵之短。
沒錯,答案呼之欲出,就是京東的王牌——物流。在最初的爭斗中,擁有閉環優勢的阿里系電商之所以沒有扳倒京東,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京東在菜鳥尚未孕育的時候,就已經建立好了自己的物流體系,以快制勝就是京東鉗制阿里的一張好牌,當商品同質化嚴重的時候,時間就成為了購物的主要因素。
3月16日,京東正式上線O2O產品——“拍到家”,向用戶提供3功力范圍內生鮮以及超市產品的配送,以及鮮花、外賣送餐等各類生活服務項目,并基于移動端定位實現2小時內快速送達,而就在“拍到家”剛推出不久之后,京東就宣布成立O2O子公司,并且將“拍到家”納入其麾下,成為重點培養對象。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劉強東的京東快遞比馬云看得見摸不著的菜鳥網絡更接地氣,而京東的O2O布局,也突顯了劉強東干脆將地氣進行到底的霸氣。
但是京東在O2O領域還有很多對手,所以,也并不具備很好的先發優勢,線下執行依舊是京東的短板,所以,未來,京東做O2O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突出自己的優勢的同時,還能彌補或者弱化自己的短板。
在現在的互聯網商業中,都講究生態的搭建,而京東與阿里的“對決”,更不會因為一個領域的成敗而決定勝負。未來,這兩巨頭誰勝誰負,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