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割席劉強東
除了“維權門”的發酵,劉強東和其執掌的京東,正遭遇更具挑戰性和影響力的考驗。
7月20日,知名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突然宣布關閉京東旗艦店。值得注意的是,優衣庫入駐京東不過是今年4月8日才落成的,而實際運營時間只有1個月。
對于優衣庫的招商入駐,京東當時可謂是敲鑼打鼓,夾道歡迎,劉強東甚至還親自站臺,并與優衣庫大中華區CEO潘寧身著合作款T恤簽約。
劉強東與優衣庫聯姻的重視可窺一斑。因為對于企業營收增長的規劃,劉強東有一個讓第三方占至50%甚至更高比例的心愿。京東越來越重視開放平臺,愿意為開放平臺投入更多的資源。同時,為了擺脫3C依賴癥的形象,京東不惜重金在并不擅長的行業里,拉攏品牌商,完善自己的短板。
于是,京東為優衣庫開出了一系列專屬的“優惠協議”,包括在上海為優衣庫開辟專屬貨倉,提供從倉儲到配送全流程服務支持及覆蓋PC端、移動端全渠道運營支持。
兩大品牌“閃婚閃離”自然備受關注。優衣庫公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與京東合作實際進行了1個月的營業。在此期間,優衣庫與京東雙方以給予顧客最好的服務和最好的客戶體驗為目標共同進行了努力,但通過此期間的營業,發現對于此次合作仍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完善的方面,因此根據迅銷集團對中國EC事業的戰略調整,并取得京東的同意,決定先行終止目前的合作。
“目前雙方都希望低調處理此事,對外界猜測的其他信息不予置評。” 優衣庫公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說。
對此,京東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京東平臺優衣庫官方旗艦店自正式運營以來,將其優質商品和京東良好的購物體驗相結合,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好評,“開店首月的銷售額即達成預期目標的兩倍,證明了京東平臺的價值和優勢。對于未來的合作機會持開放態度。”
資料顯示,優衣庫與天貓的合作始于2009年,天貓旗艦店也是優衣庫在中國的線上主戰場,其官網直接與天貓旗艦店打通。2014年的“雙11”,優衣庫在天貓單日總成交就超過2.6億元銷售額。
比起劉強東,優衣庫看起來似乎更愛馬云。優衣庫此舉也看似意味著將自己的未來押寶阿里,不惜割席劉強東這個此前對其青睞有加的商人。很明顯,京東拋出了橄欖枝,卻遺憾吃了對方的閉門羹。如此打臉究竟是為什么?
而隨著優衣庫退出京東,一線品牌會否也繼續用腳投票,京東對于國際品牌、一線品牌的招攬工作會否受阻,劉強東又將如何應對呢?
誰是幕后黑手
“優衣庫這樣做相當于自斷后路而押寶天貓。這么大型的合作,合作效果好不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變動這么大。品牌商進駐也好,退出也罷,必須經過一個謹慎的決策,如果沒有經過強力的外力因素,按理來說不可能如此閃離,因為前期大量的溝通、對接、建立合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并不是沒有代價的。”李成東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在李成東看來,天貓通過“排他協議”的方式從中斷絕阻隔了優衣庫與京東的合作。“京東崛起以后,對阿里的沖擊是很大的。天貓最擅長、最核心的是服裝品類,在這部分補貼最大,阿里實施的最核心策略,就是舉平臺的影響力,在上游實行壟斷,不讓你在其他平臺賣。”李成東補充道,“當然了,阿里這樣做成本很高,壓力也很大。體量大的賣家,只在單一平臺賣,會損失一部分的銷量,這與品牌整個電商銷售策略是不符的,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講,會有一個整體銷售的業績考量。天貓在談合作的時候,就會給與很大的流量補貼,或者承諾一定的銷售額,其他平臺的損失由我來補,天貓就把流量集中在大品牌”。
據接近京東內部的一名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今年‘6·18’之后,感覺京東遭到了‘捧殺’”。
此前京東宣布,2015年京東6·18店慶大促期間,當日下單量超過1500萬單,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100%,其中移動端訂單量占比超過60%,表現搶眼。
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稱:“隨著京東名氣更大,風頭更盛,找茬的人多了,不利輿論和各方攻擊明顯多了起來。感覺京東一下子處在了風口浪尖上。幕后肯定有不明的黑手在推動這個輿論導向,互黑在電商圈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該人士拒絕向記者透露“黑手”是誰。
有意思的是,前幾天優衣庫與劉強東的京東分道揚鑣之時,外界觀點多趨向于優衣庫是不滿意京東的服務水平,但不到兩日,輿論便實現了驚人的反轉。除了阿里通過排他協議、壟斷式經營“策反”優衣庫之外,馬云和阿里大股東日本軟銀集團孫正義將投資優衣庫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面對“橫出黑手”的質疑,阿里官方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對于此事沒有公開的官方回應。
不過,據一名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談道:“平臺商與品牌商之間的合作,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阿里確實有跟不少商家簽訂獨家合作戰略,但雙方簽署商業合作的內容,平臺商給出什么樣的條件,本身就是跟雙方的合作意愿匹配的,各個商家均不同,當中也涉及機密,這本身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優衣庫退出一事肯定跟阿里關系不大。在公關危機處理中,混淆視聽,轉移視線是一個最基本的套路,同時,又可以制造對手抹黑的假象。”
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 Co., Ltd.)是日本的零售控股公司,持有的品牌包括知名的UNIQLO(優衣庫),記者登錄迅銷公司官網查詢時獲悉,截至今年2月28日的股東名單里,并沒有出現阿里系和軟銀的身影。
同時,京東方面人士也向記者否認了自我發放煙幕彈轉移視線的猜測。
上述接近阿里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電商行業,商家與平臺分道揚鑣基本存在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平臺的經營數據不好。舉個例子,如果加入平臺之后的投入產出比不理想,品牌商有什么理由繼續選擇這個不賺錢的渠道呢;其次就是服務商家的能力不行。即便不怎么賺錢,多一個電商平臺也是多一個銷售渠道方式,但如果合作不愉快,那肯定難以為繼。
“京東的問題,就是在坐火箭似的高速增長面前,如何匹配電商平臺的管理能力,以及如何做好自營與非自營之間的平衡。”
直逼對手馬云
時下,京東正瞄緊千億美元的夢想,像坐火箭一樣實行全面擴張大升級,步步逼近阿里。在劉強東眼里,真正的敵人,只有馬云。
財報顯示,2014年,京東交易總額為2602億元(約419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凈收入為1150億元(約185億美元),同比增長66%。這主要是受益于京東活躍用戶數及完成訂單量翻番式上漲。
阿里去年全年成交總額則為2.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相比而言,目前京東的交易量約為馬云的1/10。
2013年,京東成立了金融集團。2015年的年會上,劉強東演講的主題是“創新突破”,而其重點闡述的是金融業務的創新。
王斌向記者談道:“京東自營是重資產,賣貨不賺錢,始終是虧錢的。有了流量之后,必須產生交易額,再利用金融工具、支付工具、理財工具等金融手段賺錢。這是劉強東真正的思路。”
如果想要迅速做大,就務必依靠第三方。因此,開放第三方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劉強東此前說過,要將第三方交易額做到占50%以上。
根據京東發布2014年第四季度財報及全年業績報告中顯示,第三方平臺業務呈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的開放平臺交易額(GMV)同比增長220%,達到人民幣374億元;2014年全年,開放平臺的GMV首次超過1000億元,GMV占比達到39%。
“開放了第三方,就與天貓淘寶的平臺模式無異了。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杜絕假貨的存在。”王斌進一步解釋道。
天貓目前的戰線正在收縮。商家進駐阿里系開始變得很難,一般的商家再也進不去了。因為天貓的流量有限,資源有限,僧多粥少,商家太多,在貢獻交易額不大的情況下,會占用資源。
同樣,在2015年的年會上,劉強東曾說過:“如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賣水貨和假貨的商家大量入駐京東,我們瞬間可以賺取大量的利潤。所以說,公司想賺錢太容易了,但是,不該賺的錢,京東不會動一點點腦筋。”
但顯然,京東還沒有做好準備。開放平臺粗狂式地增長,壓得京東措手不及。平臺管理能力差、服務商家能力弱、流量分配不均,使得京東顧此失彼,頗受詬病。“為了達到阿里的體量,快速擴充,京東甚至降低了審核的門檻,如何控制貨品的真假,正品的保障難免就有所疏忽。”王斌向記者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