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創公司千百萬,可千百萬中也只拼殺出幾十個鳳毛麟角的獨角獸;中國風投資本千萬億,可這千萬億的真金白銀又能挖掘扶植多少BAT?從一家初創公司成長為一個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不僅需要“超高智商+絕佳情商”,步步為營、運籌帷幄,還需要“雄厚資本+鐵桿用戶”,步步生金、一呼百應。
雖然目前中國的創業環境略顯浮躁,但是真正創業過的人都明白,創業絕對是九死一生,既要有“千軍萬馬,闖獨木橋”的孤勇,又要有“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的謀略。投資界本期盤點在2015年,哪些獨角獸創業公司混得比較糟糕,2016年能否涅槃重生?
小米:野蠻生長5年,估值460億美元,雷軍下一步向做還是向右?
目前估值:460億美元
糟糕指數:★★☆
糟糕事件大盤點:
智能手機銷量未達預期。無法保持往年的高速增長,這是小米2015年遭遇的最大困境。在2015年初小米和華為紛紛定下了手機出貨量目標,且均為8000萬臺-1億臺,結局是華為手機全年銷量超1億,而小米手機全年銷量約為7000萬左右,打臉pia pia的!
遭遇產品瓶頸和專利麻煩。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速放緩也凸顯出小米手機的疲軟現狀,小米新品發布會雖然還在按部就班的開,但雷軍的“聲音”越開越小。被雷軍寄予厚望紅米Note 3 表現平平,不具殺傷力;雷布斯“憋大招”、外界期待1年的小米5,在前幾天終于面世啦,但是反響只能用“呵呵”形容。小米全球化進程加速,但是同時專利短板將逐漸變成現實困擾,這個軟肋就像定時炸彈。
品牌光環與粉絲營銷褪去風采。小米依然被困在18-30歲的中國消費群體中,而專注低價市場的策略導致其品牌形象受到沖擊,客戶多樣化的缺乏無疑小米面臨的另外一大挑戰。此外,小米的粉絲營銷模式在海外遇到很大的調整,而品牌知名度較低以及產品供應有限都是硬傷,短時間很難獲得高增長。
投資并購布局尚未發揮生態鏈式連鎖效應。雷軍在2014年開始打造小米生態鏈、涉足更多的產品;到了2015年,小米系(小米+順為)不斷通過自營+投資并購式布局繼續擴大生態鏈, 全年出資超24億美元,投資并購70多家企業。在這些生態鏈條中,硬件、文娛是小米的主線,教育、金融、房產服務也是重點,但目前尚未發揮生態效應。
缺乏強的、持續的盈利能力,估值虛高面臨下調風險。小米的前景在于生態系統,但移動服務、電商、品牌消費產品——這些仍然沒有成型,并未成為不斷增長的巨大利潤來源,無法支撐其460億美元的天價估值(投資者也開始質疑)。現在的小米正陷入無比糟糕的融資困境,就目前的資本市場大環境而言,一旦啟動新一輪融資就必然面臨估值下調風險。
總結:2014年,小米已經開始面臨增長困境,一度被很多媒體稱“走下神壇”,于是2015年就注定成為小米成長歷程中的分水嶺。雷布斯近日高調宣稱,小米賬上現金超100億,不缺錢,信不?反正小編還是認為,小米在2016年的表現將真正決定小米未來,能否打好“社群電商+互聯網平臺戰略+生態鏈投資”組合拳戰略,把握住最后的涅槃重生機會呢?還是2017年,再論小米吧!
微眾銀行:背靠騰訊的中國首家互聯網銀行,總理親自放貸,說好的顛覆傳統銀行呢?
目前估值:55億美元
糟糕指數:★★★
糟糕事件大盤點:
頂著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的身份,總理親自完成第一筆放貸,但成立一年多沒翻出大浪。“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微眾銀行,由騰訊、百業源、立業等多家知名企業發起設立,在2014年12月獲得金融許可證,注冊資本為人民幣30億元。“系出名門”的微眾銀行至今已成立一年多,背靠騰訊,最該借助社交和征信數據大搞創新,但事實上其遠程開戶等各項業務都推進緩慢,鮮有“亮點”,令期待者大失所望。
說好的顛覆傳統銀行呢?結果走的根本不是銀行的路子。2015年,微眾銀行的打開方式完全不對,把核心的存貸款業務都甩給了合作銀行(所得利息收入雙方分成),只從中起到風險管理、運營服務等中介作用;掛上去幾個理財產品然后收取顧問費(寄望于騰訊海量的用戶導入),好好的銀行生生辦成了P2P;好不容易上線了第一款產品——微粒貸(信用貸款),業務需求還是轉給銀行。總結下來,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是負債還是賺錢,這些統統與微眾銀行無關,他好像只負責介紹用戶。
豪華高管團隊離職出走,混合體系下的創始團隊融合性是大問題。最初微眾銀行的創始團隊以“平安系+騰訊系”為主,此外還有銀行系高管加盟,如今不過一年的時間,曾經的豪華高管團隊就已“物是人非”。微眾銀行前行長曹彤、前副行長鄭新林等相繼離職,據悉是因為“銀行系+保險系”高管團隊間存在文化、觀念沖突,開業后多次調整組織架構,業務方向不明,人事動蕩問題短時難解。
總結:12月25日,央行對外公布《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正式放開遠程開戶限制,此舉為網絡銀行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2015年經過對各項業務的初步探索,微眾銀行已確認消費金融(貸款)、財富管理(存款)、平臺金融三大業務主線,并在2016年2月獲得華平投資、淡馬錫4.5億美元的A輪融資,如果其2016年的業務量不能呈現“加速度”式增長,那真是沒天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