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先弄清,什么“不是互聯網思維”,免得如同《基業長青》作者曾舉例的“總部大樓陷阱”——研究中發現,世界500強的企業,都擁有總部大樓,所以是否可以得出結論,擁有總部大樓是成為世界500強的必要條件?這結論當然荒謬,因為倒果為因嘛。
雖然“互聯網思維”這件事,很像一個筐,啥都能往里裝,但我們必須謹慎些,如果有些思維方式、操作手法、運營技巧,在互聯網時代全面來臨之前就有了,那就肯定不能歸結為“互聯網思維”。舉例來說,所謂的“饑餓營銷”就肯定算不上,因為這種營銷技巧早在一百年前就出現了,今天以互聯網做為售賣平臺重新出現,依然無法歸類為“互聯網思維”。
而我們今天打算定義的“互聯網思維”,至少必須是以前人類歷史上不曾出現的……哦,其實,我覺得討論這個好容易啊!來,先讓我們看看,互聯網首先改變了什么?
所有的企業品牌營銷,歸根結底先要通過“信息傳播”來讓顧客做品牌認知,而今天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出現后,最根本的顛覆,首先是出現在“傳播學”上
在傳統的品牌傳播歷史上,無非兩大類:付費傳播和免費傳播,前者是電視廣告、雜志廣告、報紙廣告、廣播廣告……你能想到的任何收費的媒體,都可以歸結為付費傳播。后者呢,耳熟能詳的另一個名稱叫“口碑傳播”,只要你的產品、服務真的很好,那么顧客會幫你口耳相傳。
傳統付費傳播層面,我們可以歸結為三個特點“模糊、昂貴、低效”——所謂“模糊”,是指受眾人群面目模糊,完全不精準,靠,想到這里我就生氣,我從小到大,看了無數次衛生巾廣告,哭死我算了,蒼天!為什么要懲罰我看那么多次“今夜不再煩惱,帶護翼不側漏”的旁白與畫面?蘇菲!你難道認為看一萬次衛生巾廣告之后,就能自動來大姨媽么?!
如果每個男人都能清楚知道衛生巾日用、夜用、護翼、超薄、防側漏、量大的日子等等莫名其妙單詞,你就知道什么叫“昂貴”了。所以就算電視廣告的“每千人到達成本”聽起來挺低,但事實上,因為不夠精準,分攤到目標客戶群人頭上的廣告費用,仍然是非常昂貴的。
再有就是低效,傳統廣告想盡一切辦法想讓目標客群相信自己說的,但顧客被騙久了,就是將信將疑。我聽了二十年飄柔洗發水能令你像電視里林志玲那樣一頭秀發,但其實呢?然后聽了二十年你的牙齒用過高露潔后能把你家狗都閃一跟頭,但其實呢?所以在傳統付費廣告端,信任問題成了低效的核心。
那么“口碑傳播”呢?三個特點“準確、昂貴、低效”——準確就不用多說啦,因為每個人自己的朋友,總會和自己的經濟狀況、學歷見識、消費范圍相仿,故而朋友間的品牌力薦,購買成功率通常挺高。但為啥也“昂貴”呢?因為傳統時代,哪怕就倒推三五年前,“口碑”是昂貴的,要么通過朋友聚會吃飯聊天(誰埋單?吃飯很貴呀,尤其吃牛腩、薛蟠烤串,都不便宜呀!)要么通過短信和打電話,如果算“每千人到達成本”,那肯定貴到天上去了。
口碑的低效體現在和電視或雜志報紙比起來——只能用說的,而且你知道,語言的描述往往是貧瘠的(不是誰都像一樣這么能胡噴好不好?)相比之下,電視廣告能夠通過美輪美奐的畫面展現素材,缺點是時間太短,文案必須很短;報紙是可以文字很多,把問題深入,但通常無法配印*精美的圖片;雜志則介于二者之間,畫面感贏報紙輸電視,文案贏電視輸報紙——反正口口相傳這件事,吃虧在手段過于簡單粗暴,除了說“這牌子就是好呀就是好,不聽我推薦你丫吃虧在眼前”外,推送的力量感不夠強大。
好了,媽蛋現在移動互聯網來了!一個微博一個微信,構成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準確、廉價、高效”傳播!一次人類歷史上“傳播學”帶來的顛覆,足以改寫一切“消費者行為學”的變革開始了。
對了,請你現在去書房一下,趕緊找出來之前出版的一切有關“消費者行為學”的書籍,燒掉。趕緊燒掉,一個字都別再看了。打火機目前已經發明了,你學習鉆木取火難道是想變回原始人么?
發條微博,幾十個到幾萬個粉絲收聽到,發條微信朋友圈,上百個好友看得見,微信群里扯扯淡,又是一堆從熟人到半熟人聽得見——準確,不解釋;廉價,唉,那點手機電費和WiFi流量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有就是高效,你可以貼圖片,復制粘貼文字,還可以錄短視頻發,甚至可以把購買鏈接發來發去……
全面的顛覆開始了。
一如既往,總是扯了一千幾百字時,才打算引入正題。正題是啥呢?就是我毫不負責、隨口胡掰、口吐蓮花、舌頭滿天飛、萌(一聲)死你不償命、但有可能寫進未來營銷教科書的“互聯網思維三大定義”:
一、依托互聯網做傳播,找到目標客群,也讓目標客群認識你,進行參與、互動;
二、以用戶為核心進行產品開發,根據找到的目標客群做精準型“窄眾產品”;
三、微小改進、快速迭代、以互聯網手段收集反饋,迅速改進產品,進行再傳播。隨著功能、服務、及產品線的完善與擴充,逐步擴大目標人群;
先來看第一條,電腦比電視多了個什么?鍵盤!手機也是,只要能打字,就是雙向的了。通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做衛生巾傳播,謝天謝地,我再也不會看到了,只要我不手欠點關注,蘇菲!你丫一天發一萬條微博或微信,老子也看不見!看不見!看不見!但反過來,如果你是衛生巾狂熱愛好者(啊?還有這種人?假設有吧。)恭喜你,你能每天和你親愛的蘇菲整夜做側漏型互動。
拿小米手機舉例,在MIUI初期,沒有任何付費廣告,但那些潛在用戶,就能輕易跑來MIUI的BBS,整日整夜的互動扯淡。而非目標人群,一個都不會來。事實上,小米1代發布的時候,那些狂熱粉絲是流著鼻血聽雷軍在臺上布道的——等等,你猜那時候,“粉絲圈”以外的人,有多少聽說過小米?
答案是“極少極少”,幾乎沒有才對吧?事實上,小米是因為后來太成功了,“出圈兒”了,才被眾多非目標人群所知,而我以為,絕大部分品牌,根本不用“出圈兒”,不用為大眾所知,只要目標人群追捧,就已經可以稱之為成功了。
第二步,既然找到了核心用戶,你清楚知道他們是誰,這時,就命令你的“工程師”臣服于你的“產品經理”吧!在工業時代,由于目標顧客面目模糊,沒有手段進行廉價而高效的溝通,所以只能是工程師設計出什么賣什么。而今天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和你的目標顧客——廉價!高效!可以溝通了!你別再傻逼呵呵“猜測”顧客想要什么了好不好?你們雙方手指動動,可以隨意大面積“充分溝通”了好不好?!
那為什么是“窄眾產品”呢?還拿小米舉例,兩年前,小米還沒今天這樣“政治正確般成功”,一次他們創始人之一的黎萬強來俺們公司做分享,談到小米種種策略,我還和他溝通一件事情:小米是典型的三部曲打法——
第一步用邊緣產品打邊緣人群,
第二步用主流產品打邊緣人群,
第三步用主流產品打主流人群。
——這打法咋解釋呢?你看,小米第一個產品MIUI,事實上是“邊緣產品”,95%以上的手機用戶根本不懂、也不需要*機玩ROM耶!喜歡*MIUI的都是些“邊緣人群”,死宅男、程序猿、攻城獅、自認為極客的矮窮丑……廢話嘛,但凡擁有寶馬M3和大長腿的那些蟀哥,不去把妹子窩在家里天天*ROM?你說一個我認識認識?
小米第二步,在吸引足夠多的目標顧客后,開始“用主流產品打邊緣人群”,說實話,小米一代1999元很便宜么?不算便宜,因為那時候低于一千元的安卓機也有的是。但1999這個相對主流的中級價位,配上“發燒級”這三個神奇字眼,在“邊緣人群”身上起到了化學作用。目標客群直接被引爆。
當時我和黎萬強扯淡的時候,是2012年上半年,小米2還沒出,小米1的青春版剛發布而已,還沒有證據表明小米在主流人群市場獲得成功。我甚至對阿黎逼逼說,最難就是“主流產品打主流人群”,是否側翼可以配合“邊緣產品打主流人群”策略?說白了就是通過后來小米充電寶這類“邊緣產品”來獲得“主流人群”的首次接觸與品牌溝通。當然了,丫黎萬強當時沒搭理我。
事實證明,沒用側翼招數,小米用2代和3代就走到了最終步驟。再配合低價的紅米系列,真是把中國主流人群一網打盡!(iPhone目標客群是高端用戶,在十幾億中國用戶面前,以比例來算還真不能算“主流”。)
至于“互聯網思維”的第三步,微小改進、快速迭代,這我就不用解釋了吧?起碼小米不用當案例了,(前面拿小米當案例,是因為很多人誤以為小米上來就是“主流產品打主流人群”,我糾正而已。)好了,說說我操盤的牛腩——目前有道新菜,叫“節操離開…碎一地”,因為里面有芥末(節)、貓草(操)、梨片(離)等食材,所以起了這么個沒節操的菜名——你以為誰給起的呢?是微博上發起活動,粉絲給起的。
通過粉絲投票,大家都覺得這個菜名夠扯淡,夠好玩,所以就定了,你猜目前牛腩餐廳里,前菜點單率最高的是哪樣?對了,就是這個“節操離開…碎一地”。(本菜見題圖)
事實上呢,這道菜在正式推出之前,已經邀請了大量粉絲試吃,小修小改很多次,從口味到擺盤,乃至最終起名,甚至供應幾個月再下架,都是通過粉絲們大量溝通后決定的。未來的六個月中,目前餐廳菜單上幾乎一半的菜品會進行替換,如此高頻,試問,沒有互聯網手段前,誰敢做?不是找死是什么?但今天有了互聯網工具,廉價而高效溝通,配合相應的思維,你會發現,原來開餐廳,將菜品開發得獲得目標客群高度滿意,可以如此容易。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再蠢的餐廳老板也可以用紙和筆做記錄,哪些菜點單率不高,然后下架進行替換——所以說“用數據結果來進行產品迭代”不是“互聯網思維”。但以牛腩的迭代頻次,我可以厚顏無恥說一句么?歷史上有過餐廳如此高頻迭代咩?!別看就是個“換菜單”,頻次高到一定地步,就是從量變到質變鳥~~~諾基亞的塞班系統,當年也不是不迭代呀!但半年一年才更新那一點點,和MIUI的每周更新,難道不是“質變”關系?
產品在開發前做用戶調查,也肯定不是“互聯網思維”,(因為工業時代一直這么做),但借助互聯網做精準調查,以及長時間和目標保持聯系與互動,甚至讓核心目標顧客參與進產品開發——等等,這還不算什么,重點是,當你清晰知道目標客群散落在哪里,甚至他們從全中國各個角落冒出頭,都能來認識你時,你居然就他媽的可以開發“邊緣產品”來打這些“邊緣人群”了!……沒有MIUI就沒有后來的小米手機,可是如果雷軍沒有一種“思維”,借助互聯網先挖掘出這些隱藏在中國各種犄角旮旯的、喜歡*機的“邊緣人群”,而是用傳統開實體店的方式找他們,雷軍比當年再有錢十倍,現在也街頭要飯呢!OK,所以請問,這種在互聯網普及之前從未有過、絕不可能出現的思維方式,不叫“互聯網思維”叫TMD神馬?!
所以,總結的那三條,是首尾相銜,環環相扣的好不好?!
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拉開了嶄新序幕——所有硬廣都可以去死了,所有的營銷理論都已經過時!只要你有本事通過互聯網找到目標客群,然后讓他們和你互動起來,讓他們參與,開發出能令他們尖叫的產品,然后,請相信,你不用花一毛錢,微博和微信圈,會幫你引爆。回到開篇,還記得“消費者行為學”被徹底改寫么?準確、廉價、高效的口碑傳播,還不用你動用人力物力財力耶!~
就像我那條微博說的,幾年以后,小米會如何沒人知道,甚至我自己經營的牛腩,我也不知會怎樣。但就像原子彈試驗再多次失敗,也不能否認E=mc²的存在相反,只要有一顆炸了,質能方程式就是顛覆牛頓力學的鐵證。(CAO,其實小米早已經是原子彈級別了。)
哦,對了,至于題目,“互聯網思維”是“小無相功”嗎?別急呀,我馬上要開業個全新餐廳,烤串的,叫薛蟠烤串,我再用上面三千多字談及的“方法論”表演一下唄?失敗了請參照倒數第三自然段,如果一不留神再成功,或許“小無相功”真的存在哦!
當然了,對你而言,“小無相功”如果真存在,你用它來驅動哪樣“少林七十二絕技”——也就是你所在行業,顛覆一下爽一爽,才是你要思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