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怎么玩?比起傳統外貿,跨境電商賺錢嗎?哪些商品類目最容易虜獲海外消費者的心呢?
什么是跨境電商? 根據百度百科定義,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簡單來說“跨境電商”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把海外商品引入國內(進口/海淘),另一個則是把國內商品賣到海外(出口)。
傳統的外貿銷售是制造商通過出口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才能將商品送達海外消費者手中。而跨境電商則是依托電商平臺,直接與海外消費者達成交易。相比之下,后者擁有更短的供應鏈和更自主的營銷渠道,簡直就是“傳統外貿的進階版”。
根據美國尼爾森公司的跨境電商調查顯示, 2013年六大市場(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和巴西)的跨境電商交易總額為1050億美元,5年內有望增加到3070億美元。而跨境電商最發達的地區依次是德國、美國、英國、中國大陸和香港。
45%的海外消費者更愛到美國電商平臺采購,其次是英國和中國。 而從商品銷售額上來看,排名前三的類目是服裝、鞋和配飾,三項共占125億美元,其次是美容保健、個人電子、電腦硬件、珠寶手表等。
報告稱,79%的海外消費者選擇跨境采購是因為本地不容易找到貨, 而80%的人則認為跨境采購不僅省錢,還有品質保障。但超過90%的海外消費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擔心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其中巴西人和中國人最為擔心。
那么一件中國制造的零售商品,是如何通過電商平臺送到海外消費者手中的呢?根據發貨地,通常將跨境電商分為國內直接發貨和海外倉儲代發貨兩種形式。
國內直發的大概流程與國內電商銷售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就是配送為跨境物流。一般可以將國內跨境物流分為經濟型、一般型和特快型三大類。
而海外倉儲代發貨,因為依托海外第三方的倉儲服務,賣家需要根據市場預測進行備貨發貨和入庫儲存。當海外消費者在下單并付款后,倉儲服務商根據訂單要求對倉庫內的商品進行本地配送。
具體舉例來看,假設A賣家的商品是自產自銷普貨,成品尺寸為 60cm x 60cm x 60cm,毛重0.4kgs/ piece,終端消費者為美國買家,美元與人民幣匯率為1:6。
如果走國內經濟型中郵小包直發,那么商品零售價為13.95美元,商品成本為1.44美元,扣除平臺傭金(例如速賣通)、物流等費用,最終商家獲得的毛利大概為5.25美元,占零售價的37.7%。
同樣的商品走海外倉模式,由于第三方平臺銷售價略高因素,商品零售價需要提高到19.95美金。但因為大批量生產,商品成本可降到1.42美元。扣除平臺傭金(例如亞馬遜)、倉儲服務、物流配送等費用,最終商家獲得的毛利大概為6.24美元,占零售價的31.28%。
兩種模式的選擇,主要依據賣家的規模。一般來說,大賣家會走海外倉,中小賣家偏愛直發。從趨勢上看,海外倉是中小賣家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必然要考慮的問題。但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跨境電商存在的基本價值——消費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