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主流電商平臺集體發布規則調整聲明,對“僅退款”規則進行修訂。根據修訂內容,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后的“僅退款”申請將不再由平臺強制介入,而是交由商家自主處理,保障商家經營自主權,將更多協商空間還給商家和消費者。
2021年“僅退款”規則推出后,各大平臺相繼跟進。2024年初,“僅退款”成為電商行業的標配。
記者了解到,在推行初期,“僅退款”確實對不良商家起到了震懾作用,優化了商品供給。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刀切”的弊端逐漸顯現,衍生出“羊毛黨”和“白嫖黨”。
2024年10月,淘寶披露“僅退款”優化策略上線2個月后,平臺日均攔截不合理“僅退款”超40萬筆。不少商家稱“僅退款”變成“0元購”,一些意在“薅羊毛”的買家會以各種理由退款,并不寄回商品,讓商家有苦難言。大部分商家在面臨小額商品被“僅退款”后,無奈當作額外的附加成本,但也有個別賣家選擇了與買家“硬剛”。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僅退款”只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因為部分買家“薅羊毛”的行為迫使賣家商品質量越做越差,消費者買不到高質量商品。
記者注意到,也有一些消費者對“僅退款”持正面態度。有消費者稱:“之前買到問題商品,商家拖延不處理,‘僅退款’幫我挽回了損失。”還有消費者表示,有些店鋪客服是機器人,發現問題難以溝通解決,若無強制“僅退款”會很麻煩。
“消費者的擔憂確實很重要,部分平臺在政策糾偏過程中可能將責任過度轉嫁給消費者。”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平臺在監管合規與商戶流失風險間選擇了尊重市場,這反映了平臺經濟中“效率與公平”“權利與責任”的復雜博弈。
董毅智認為,調整“僅退款”規則后,商家可以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產品品質和服務升級中,而非無底線的降價競爭,從根本上改變了行業的競爭格局,長遠來看有利于更廣大的消費者。
“規則調整后,商家對市場的信心得到恢復,敢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行業從‘比誰更便宜’向‘比誰更靠譜’轉變,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平臺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責任,將重心轉向服務賦能,如提升質檢、物流等服務,以增強平臺的真實競爭力,實現平臺與商家的雙贏。”董毅智補充道。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電商平臺中“僅退款”規則疊加“自動跟價”“全網比價”等機制,形成惡性競爭,導致商家利潤空間被壓縮,部分商家因高比例退款陷入虧損。“僅退款”規則的初衷是提升消費體驗,但其濫用已導致商家與消費者權益失衡,需通過技術升級、信用體系建設和政策協同實現“效率與公平兼顧”。
“如今‘僅退款’被大大遏制,意味著惡意買家‘薅羊毛’的行為行不通了,這將大幅提升商家的經營積極性,優化營商環境,有望進一步刺激平臺經濟的消費熱情回升。”曹磊說。
*本站部分文字及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聯系信息:
甩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