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數據整合
通過大數據來提升快遞公司乃至快遞行業的效率,則是菜鳥同時在下的另一步棋——這是與地網戰略相對應的天網戰略。
截至目前,淘寶上相關的10余家快遞公司的前臺數據系統已經全部實現和菜鳥對接。這意味著菜鳥擁有了一張全國性快遞監控網絡。
打個比方,原來淘寶系的10余家快遞公司,每家都在著力于建立自己的網絡,而基于這個網絡各家也只能知道自己的情況,而現在有了菜鳥的統籌,所有快遞公司的信息能夠統一起來,能看到全國大盤的情況。“我們平臺就相當于中樞協調機構,每個包裹、每家快遞從倉庫發貨就開始接入,攬收、中轉、派送信息,整個軌跡都可以顯示。”一位菜鳥人士如此形容道。而這將有利于菜鳥從全局層面幫助快遞公司進行運力的統籌調配和規劃。
菜鳥的物流預警雷達正是基于該基礎誕生的。2014年“雙11”當天,阿里巴巴總部一臺巨型顯示屏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這是一臺綜合物流信息大屏幕,上面匯集了10余家快遞公司的所有包裹軌跡數據。
“如果一條路線出現擁堵提示,我們就能發現到底誰堵在哪里了,然后給其他快遞公司進行預先提示,提供新的路徑建議,這就能化解較大的擁堵風險,避免‘爆倉’。”菜鳥網絡2014年“雙11”物流項目負責人馬俊杰對經濟觀察報說。
童文紅之前接受采訪時,曾打過一個比喻來形容菜鳥的作用:之前物流公司不掌握商家動態,導致包裹擠在幾個重要的貨物發散地出不來,就如幾個小孩子一起從瓶子里同時拉不同的彩球的游戲一樣,都想趕緊拉出來,結果都擠在瓶口了。現在物流企業有了阿里基于大數據技術提供的商家銷售預測等方面信息,能及時調配各家物流公司的配送比率與速度,“紅球”“藍球”“綠球”……就一個個有序地出來了,其運營速度大大提高。
而“電子面單”則是菜鳥基于大數據的另一個明星產品。過去快遞面單就是一張紙,處理效率很低。而菜鳥開發出“電子面單”后,從用戶下單一刻起,菜鳥就會為訂單生成一個編號,生成面單自動綁定,并實現物流任何一個環節中面單都可追溯。
“利用電子面單,可以進一步精準定位,從商品出庫到網點派送。”童文紅說道。
菜鳥希望能夠通過自己一系列數據化方式來提升快遞公司效率,甚至改變原有的流程。
童文紅稱,不止一位快遞公司的人告訴她,目前整個行業大概有近30%的包裹在路徑上是不經濟和科學的,同城都是“發到那邊發不對再回來這樣的往返”。這讓她對于當下菜鳥正在做的事情更有信心:“如果菜鳥今天能夠從30%降到3%的話,這個效率是非常大的提升,這樣的快捷是需要有非常多的環節去做的。”
2014年,整個淘寶、天貓的交易規模達到了2.4萬億人民幣,每日約有3000萬個包裹在產生,而未來5年交易規模將超過一萬億美元,日包裹數量也有望增長到1億個。在童文紅看來,這樣的規模,這樣爆炸式的增長,一定得用互聯網的思想來升級整個行業。
而在菜鳥內部,數據和信息的價值已經達成共識。不久前,阿里云總裁王文彬調任菜鳥,任菜鳥網絡CTO兼快遞事業部總經理。這一調整背后亦不難窺見菜鳥方面對此的重視。
而童文紅更是迫切地希望能夠將自己的這一理念跟更多的人一同分享。她跟一家快遞公司的運營老總打趣說,你已經不是公司最重要的人了,快遞公司現在最重要的人是CTO。
但是挑戰亦不容忽視。菜鳥強勁甚至凌厲的發展勢頭已經開始讓部分快遞公司有所忌憚。一位快遞公司負責人在跟同行的討論中曾不止一次地聽到“要防著菜鳥”。
他稱,目前各快遞公司提供給菜鳥的都是前臺的包裹軌跡數據,而這個快遞公司愿意提供是因為“符合雙方利益,可以提升自身的效率”。但是對于后臺管理運營數據則會做好保護工作,“一些數據菜鳥沒有辦法接觸到的,比如投訴率、遺失率、破損率、延遲率等等”,“即使通過某些方式得到了,也很可能是摻了水分的”。
打個比方,經常會有用戶發現自己的包裹并沒有收到,但是在快遞鏈路信息中會顯示已經簽收了,這大多是因為下車的時候快遞員直接就錄了簽收了,“因為這樣在菜鳥那里,快遞公司的數字會很好看,說明速度快。”
而在菜鳥層面,目前來看尚沒有辦法判斷這種數據的真實程度。因為類似客戶的投訴往往是直接投訴到快遞公司的,并不會針對菜鳥。
換句話說,至少菜鳥拿到的部分數據有可能是摻水的。這意味著,想要獲得更真實的數據并借此統籌全局,菜鳥還需要做更多功課。
快遞公司的另一個不滿則來自于當前整個電商格局下自己“人微言輕”。“按照商業慣例,我提供給你想要的快遞數據,你是不是也應該給我你的商戶數據,我也希望拿到這些數據,來便于我開發產品和業務模式升級,但是你去問阿里愿意給我們嗎?”另一位快遞公司負責人抱怨道。
這確實是一個讓快遞公司沮喪的事實。阿里包裹占據了全國包裹的60%,甚至高峰時候幾近80%,而“三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韻達的簡稱)80%的業務都來自淘寶,業務依附關系明晰。
一個細節是,當天菜鳥江湖大會上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快遞公司齊聚一堂,甚至還舉行了一場熱鬧的討論沙龍,但是順豐的人全天都沒有出現在該活動現場。
但是在外界看來,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順豐并不從屬于阿里這個體系。一位接近順豐的人士稱從一開始順豐就非常警惕對于阿里的依賴,和“三通一達”不同的是,順豐一直以來都是以利潤更為豐厚的商務件為主。順豐甚至以此為依托延展出了電商、金融等一系列相關業務。
糾結和猶豫
談及菜鳥成立兩年后的發展,無論是阿里CEO張勇還是菜鳥董事長童文紅,都幾次使用了“猶豫”和“糾結”這兩個詞。菜鳥做的事情是一件沒有任何案例可以參照的事情。和之前阿里做的電商、金融業務相比,由于涉及到眾多線下的快遞物流,要完成線上線下的全面整合,復雜程度超乎想象。
童文華說自己并不喜歡“整合”這個詞。因為她覺得整合意味著更多的是控制,而菜鳥想要做的是促進自身以及整個行業的升級,這樣快遞公司和阿里都將從中受益。
有一點菜鳥自始至終非常篤定,那就是菜鳥是一家數據基因的公司,自己的優勢不是做物流而是大數據。按童文紅的話說:菜鳥從一開始就立志要做一家數據驅動型的公司,這一點從未改變。
那么,要不要介入其中?怎么介入?這些問題在菜鳥內部一度經歷了非常多的討論。
童文紅最終的決定是應該介入,否則鏈條形成不了閉環。在她看來,正是“因為大家都不清楚怎么做,這時候你要做一個標桿出來”這正是菜鳥介入的價值。
她不曾談及的另一個層面的意思是,相比阿里對于物流方面提升的緊迫要求,快遞行業自我革命的動力和能力并不那么足,面臨的桎梏亦非常大。
國內民營快遞企業以家族企業居多,轉型的動力并不明顯。而過去一直以來的加盟制,也讓其在管理上本身就毛病非常多。“一個措施你很難推廣下去,下面很多加盟網店有他自己的土打法,你說你推廣信息化,他們愿不愿意做、會不會做都是一個關鍵。”一位圓通內部人士如此說道。
而菜鳥則必須邁出這一步,消費層面對于阿里物流的詬病已經由來已久。而隨著競爭對手京東自營物流的壯大,阿里的物流短板越來越成為雙方競爭的一個后腿。這亦是為何菜鳥大力自建倉儲的真正原因所在。而在諸如天貓超市這樣的樣本倉儲上,菜鳥自己更是前期直接來選定倉儲服務商和落地配公司。
而另一個被業界關注和警惕的則是菜鳥母公司阿里對于物流行業的一系列入股。
就在5月中旬,圓通獲得阿里及云鋒基金入股,資金量高達數十億元。而在此之前,星晨急便(已倒閉)、全峰、百世匯通等公司已經獲得阿里的投資。這些阿里系的快遞公司在阿里的扶持下,業務量增長極為迅猛。
資本關系的介入勢必使得雙方未來更加緊密合作。比如阿里跟圓通不久前就聯合菜鳥開通了一條中韓貨運航線。而王文彬在談及對于阿里和圓通的投資時后亦表示:圓通的服務理念也是做一些承諾服務和時效服務,這和阿里的理念是吻合的,他稱“阿里想通過投資來給市場一個方向標,讓我們跟菜鳥走”。
但在其他競爭同行快遞公司看來這更像一種變相扶持,他們擔心未來圓通在菜鳥這個平臺上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比如將來的倉配上‘落地配’到底找誰家,比如分析大數據后覺得某條路線消費力強但是運力有所空缺,這個肥肉你率先告訴誰。”一位同行如此反問道。
對此,菜鳥方面沒有給出明確的回應,在菜鳥江湖大會中阿里CEO張勇發表的一段發言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了該問題,張勇稱:“阿里會更加旗幟鮮明地支持這一平臺,只有消費者滿意,阿里才能夠在平臺上獲得更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