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腳七是前淘寶搜索負責人,離職阿里后專心做自媒體,對于從事自媒體而言,他肯定會懂得如何運營自媒體,快速漲粉方法,因此,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鬼腳七運營的那些手段。如果大家想要閱讀更多有關鬼腳七的文章,請點擊:http://m.qdxinzhong.com/zhuanti/guijiaoqi。
以下為鬼腳七自述:
我辭職那年36歲,對于男人來說算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紀。
我在阿里從最低層做起,9年多后,辭職時,手里負責過幾百人的團隊。因為我負責的這個業務比較重,很多賣家都認識我,在電商領域算有一點影響力。但是做著做著,有一天我就想,我再做下去會是什么樣子。就像別人說在國企里工作的人那樣,一眼能看到頭,我發現我也能看到頭。這個看到頭,別人說多好啊,你這個業務更加有挑戰性,你的級別會更高一點,收入更多一點,股票更多一點,社會上更抬舉你一點,還能怎樣呢,大不了再讓你管個公司。就是你很明顯都知道,都能看到。并且我們都知道自己什么樣子,知道你離開那個位置,什么都不是。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有的人可能喜歡這種確定的東西,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個一旦確定下來以后,沒有太大的意思。我屬于后者,我不喜歡被框住的未來,就是我一眼能看到幾年以后,或者幾十年以后的生活狀態。未知的人生才有意思,才有可能會更精彩。有的人害怕未知,當然有時候我也害怕,但我不知道的事情才有意思。這是辭職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我在微博上寫文章有很多人關注我。一開始都是寫業務上的東西,但是業務方面的東西有限,寫完了就沒了。所以后來我就寫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包括孩子的事,發現也有很多人喜歡看。這才發現我在這個方面,好像還有一定的天賦,每天都能寫一篇,并且上一天班回家后堅持寫也不覺得累,還很享受這種狀態。很長時間沒有過這種狀態了,你會發現你是真的喜歡這件事情。到了36歲還能發現一個愛好,其實挺難得的,那時候我就在考慮要不要離職了。后來有一次我去禪修,加措活佛在場,他也在做微博微信,粉絲量還很大,他當時說了一句話,讓我感觸很大,他說,“我寧愿放棄袈裟,也不放棄自媒體。”我說這太有魄力了吧?然后心想我在留戀什么呢?于是我就遞了辭職信。
未知即精彩
這個世界上90%的人,都是平凡人,沒有那么多人真的敢自己出去創業,就算有這個想法,也是想想而已,第二天還在安安穩穩上班。還有的人就愿意正兒八經、中規中矩的,就愿意別人天天告訴他該干嘛,他就干嘛好了。你不用去講那么多,你為什么那么不積極?我們不要指望每個人都很牛,都跟你一樣牛,都成了羅振宇了,還輪到你嗎?
辭職后創業也沒覺得那么難。我在阿里的時候,公司像我這個層級,年薪百萬,還發很多股票。對我來說,賺錢可能并不是我創業的最主要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我的愛好、我的個人價值。我如果想賺錢的話可以去做培訓,因為我對電商還是很了解的。我當時的自媒體也能賺錢,在2013年賣廣告什么的都可以賺錢。對我來說掙錢并不是很難,我有很多賺錢的方式。難在什么地方?難在我怎么樣把我現在的生活,過得有意思,這個是我要想的。
當然,人的心不是那么定的,我有時候會想得很清楚,有時候會被一些利益吸引過去。舉個例子,我去搞培訓吧,2014年我組織過兩次培訓,一次培訓差不多有100來萬元的利潤,就兩天時間。這掙錢多容易,我搞了兩次,然后我說算了,這純粹是為了賺錢,而且你真的能教別人那么多東西嗎?說實在的100個人培訓里面有那么三四個人真正受益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大部分人都是聽上去比較過癮,實際上沒什么用,對吧?基本上都是這樣。有的人是你的鐵桿粉絲還好,但如果沒什么效果,一些不是粉絲的人可能就會說,他還是借錢過來培訓的,你弄成這個樣子真讓人失望,我聽不了這些話。
培訓是變現最快的,我搞了那兩次以后基本上沒搞了。因為第一賺錢真不是我的目的;第二個我擔心錢賺多了以后,會影響我的心性。對于我來說,這一兩年,想得比較多,我的自媒體方式也好,自媒體內容也好,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好,其實一直在變化,一直在調整。創業初期,我公眾號里基本只有文章,所以我不需要太多人來給我打工。文章我自己寫,只需要有個人來幫我排版傳圖就OK了。我現在也沒有做太多的管理,我沒有那么多精力,員工我都是放養式。又回到我這個人的性格,因為這個事情我知道該怎么做了,而且我知道這么做是什么樣子,我沒有太多好擔心的,就放到一邊了。后來慢慢做了一些業務,像招聘,現在專門有一個人在做。2014年的時候,我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七星會),成立七星會以后需要人,我們當時承諾給七星會的會員們一年三次大的培訓,你不能都是你一個人講,哪有那么多內容講,這才慢慢找了一些人專門去干這個。2014年的時候,我發現這又相當于在自己身上加了一道繩子,就把這個公司并到另外一個公司去了,我就不管了。
責任是一種束縛。對于我來說我不希望過被束縛了還不知道的生活,你不知道你在活著,你完完全全就是被一些東西推著走,你處在不知道的一種狀態中,這種狀態就是在浪費生命。我不希望有這種感覺。就像我曾經在我的文章后面寫了一段話,很有意思。別人說尼泊爾地震了,你趕緊組織一下慈善捐助什么的。我說我為什么要組織?他們說你有這個責任啊。我后來一想,我什么時候有這個責任了,就是因為我做自媒體,我就有這個責任嗎?另外,我寫的文章都有一個特點,跟很多人的文章不一樣,很多做自媒體的人,他真的是在做媒體。這個文章寫什么尼泊爾的地震,那個說最近淘寶又有什么新的變化,或者說發生了什么大事、內幕,像這種東西都是有時效性的,時效性一過,這個文章就沒有人看了。我不是,我的絕大部分文章你放到一年以后還能看。我以前要求更嚴格,一年以后這個文章要能夠放到書里頭原樣出版。對于我來說,可能我盡量去找一些素材來寫,如果寫不出來,就不寫了,就停著好了。以前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發,后來想我為什么必須每天發?誰規定的,我自己規定的嗎?后來就改了。我有一篇文章叫“隨心”,不是隨心而動,是隨心不動。心不動,什么都不動。
我不會把七星會當成一個事業來做,要不然就又陷到里面去了。我不能做事業,這個事情一定不能去追求這種事業。就像現在馬云,馬云能走嗎?這么牛的人,成首富了,這么聰明有智慧的人,被綁住了。他不想真退嗎?退不了,沒辦法。越牛的人越不自由。就像好多朋友說,你看那個誰誰,做自媒體特別好。就像“羅輯思維”有幾百萬粉絲了,吳曉波老師做得很好,其實有時候我心里也動動,心想我也能做這么好。但這種念頭通常很快就被另外一種念頭壓住了,他做得挺好,這個最好了,千萬不能讓我做到最好,要不然一堆人看著我。我只要在他們之間中不溜的位置渾水摸魚一下就可以了,又能過得不錯,又沒有這種壓力和責任,我覺得這種高處的生活太難了。我還是喜歡隨性一點。
最重要的是真實
做新媒體是有技巧的,要敢于嘗試新事物。我在文章下面放個“打賞”的二維碼,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收入還挺多的,因為剛開始很多人沒玩過,圖個新鮮,后來慢慢就變少了。說實話,我更希望贊賞的人數多點,金額少點,這樣就可以通過打賞了解這個文章質量怎么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開始,文章的閱讀量取決于你的標題和摘要,標題和摘要可以吸引別人進去看,但是別人愿不愿意打賞,取決于質量。錢多錢少并不是問題,有多少人認可還是比較重要的。
新媒體可贏利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當然不能什么錢都賺。在我這做廣告推廣是要經過篩選的,專門做電商軟件的,我這兒是最對口的,但是我不能推這個,萬一他們的軟件不好怎么辦,有一些我了解的可以推一下。
我在朋友圈里轉發也是收費的,一次1萬塊。我有一二十個微信號,加了有10萬人,其實這也是一種自媒體。這個別人是想不到的,我經常在我的文章里面公布我個人號,很多人都會去加的,積累起來就是10萬。我要持續讓人加的話,還能再漲上去,現在差不多10萬出頭,10萬出頭的朋友圈給你轉發一次,相當于有50個號,一個號2000人,1萬塊錢除以50,才200塊錢轉發一次。你不覺得很值?
我的公眾號2013年1月3號開的,現在粉絲是60萬人,發展的速度很快。原因在哪里呢?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今天晚上這篇文章很好,假如說有5萬人看,至少可以帶1000名新粉絲進來,為什么?這個文章不止是文章,背后還有別的東西。看完以后說里面有一部分內容,是另外一篇文章里頭的。別人說另外一篇文章里面的鏈接點下不就好了嗎?我為什么要放鏈接,我不是為了你方便,我是為了讓你關注,關注了才能看另一篇文章。所以我現在會寫在××文章后面回復××關鍵詞,去看另外一篇文章。這樣的話只要別人一轉發,不是我粉絲的人想要看的話,必須要關注,不關注看不了。我經常寫一些上下篇,上篇寫完以后,你要想看下篇,回復個關鍵詞再看,這個就很簡單,只要你是好文章,絕對會有很多人過來看,看完以后還有很多人留在那兒。我只要想讓關注我的人數比較多,我就在一些比較好的文章里面放一些小鉤子,這是非常簡單的。
另外標題很重要。標題怎么寫,我們專門有一個人研究了38種寫法,有的時候在朋友圈里看見一些標題,你明明知道肯定在那兒騙人的,但你還是覺得不點進去心里邊就缺點什么,最后你還是點進去看了,對吧?
我微博沒有怎么做,我基本上沒有怎么去維護,你們想找微博粉絲太容易了,你不要去靠轉發,轉發發不了多少。就去做活動,搞1000塊錢的東西,怎么也得漲幾萬粉絲進來,很容易的。你想想上次龔文祥搞那種送紅包活動,一會兒就漲了幾萬。只不過漲一些貪便宜的人進來也沒有意義,可能沒有便宜可占了,這些人就會取消關注了。
我覺得自媒體最重要的是真實,我怎么想的我就怎么說。我說喜歡美女,我就直接說喜歡美女。反正很真實的東西表達出來,就會有很多人愿意看。從某種意義來說,我或多或少算是一個過來人,雖然不算特別成功,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榜樣了,我可以把這么一個30多歲,在事業或者在工作方面有一定經驗、有一定成就的人的內心真實想法表露出來。如果你周圍有這么一個人,能夠很真實地表達,你愿不愿意去聽?我覺得肯定愿意去聽。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他絕對愿意來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是在秉承這么一個原則在做這件事情,而我的這個定位,確實是吸引了很多人過來。我覺得這是一個特點。
我不覺得我要做成一個媒體人,我覺得我應該做成一個文學家,我最近買了好多文學大家的作品,小說一堆一堆的,一周至少看一本吧,有時候看兩本。現在我的目標是進入文學領域,雖然說現在比較遠,我還是想試一下。每每想起這個事的時候,心里邊覺得很好。
新媒體的商業邏輯
其實你去看做自媒體的人,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賺錢相對比較容易?這要去看它的背后,就是自媒體人做了一件事情,他們建立了一個可以直達讀者的渠道。以前也有渠道,但是渠道不是在你身上。以前的渠道在哪兒呢?以前的渠道比如說在雜志手上,而且是單向的,對吧?現在渠道到個人手上了,就是自媒體,你會發現每個人只要他善于表達,都會找到那么一波喜歡他的人,再爛的一個人都能找到。這個話怎么講?你看我們說1000個人里邊,只要有一個人喜歡他,就是千分之一,對不對?那中國10億人,千分之一那得多少人?就是100萬。如果你這里面有100萬喜歡你的人在一起的話,那就是很牛的影響力了,很牛。千分之一的喜歡,其實這個概率并不大,1000個人里總有一些跟你性格差不多、喜歡你這類型的,關鍵在于怎么找到這些人。有了微信公眾號,有了微信或者微博這么一個平臺,就能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了。這個時候你再去看它產生的這種商業價值,其實就很容易了。這些人是因為你這個人聚集在一起,你這個人想要做什么的時候,就不需要別人幫你傳播了,就你自己來做了。
以前電視也好,雜志也好,為什么廣告賣得那么貴,就是因為傳播嘛。就像現在我做培訓,講的比較好的人可能也有,做的比我好的人也有,但是他就賺不到那么多錢。因為我有自己的渠道,可以自己幫自己傳播,他不行,他只能通過那么幾個人,周圍一些認識他的人去傳播。如果我去寫小說,我的水平沒有馮唐那么牛,但是我最后的影響力可能比他還大。他也有自己的自媒體,但是我這方面的影響力就比他大。我是一個三流的文學家,我能做出來二流的影響力,我是一個二流的文學家,我能做出一流的影響力。這是通過這個渠道可以做到的。
有了這個渠道,其實你做什么都是可以形成商業的。你看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什么招聘,什么廣告,什么培訓,這都可以,其余的也可以。比如說組織聚會,以前我們一個學生,他也做自媒體。他做自媒體不收別人的錢,給別人講課培訓也不收錢,都免費。誰給出錢呢?他是在一些樓盤里進行這種聚會,樓盤的老板出錢,一給,給20萬元。他把這些人召集過來,給那么幾百人講一天課,這些人聽完以后,總要到樓盤里轉一轉,賣出去一套房子就夠了,這種方式就是企業贊助商式。還有像我做這種朋友圈的收費轉發和推薦,很容易的。因為現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接服務。舉一個例子,你的店鋪需要賣掉,另外一個人想買,你的渠道就給他們對接一下。你想要找一個做電商代運營的公司,剛好這邊有一個代運營的公司,他想找客戶,那就對接一下。像這種中介服務也是很吃香的。
自媒體上面賺錢的途徑,實在是非常多。如果你有100萬人在這塊,是什么人都沒關系,只要有10萬人的流量,你這兒干什么都行,你是賣衣服,還是賣吃的,哪怕你在這上邊要飯,都有很多人給你。線下的商場為什么那么貴?就是因為有人流量。商場在人流量比較多的地方,地段好就貴,所以這個時候已經無所謂商業模式了,就是因為他們有人。有人就有商業,就這么簡單。所以本質的自商業,從自媒體到商業這個角度來看,就是聚集了一波人之后,這波人有太多的需求,你去滿足任何一個需求,最后都會是收入,都存在商業價值。“羅輯思維”里面賣大米也好,賣書也好,賣什么柳桃、月餅也好,就是因為這里面有人有需求。所以自媒體的商業模式什么的,不用探索,真不用探索,想要賺錢的話,只要你臉皮拉得下來就行了。
就做企業而言,我覺得天分是很重要的。什么99%的汗水,1%的靈感,沒有這1%的靈感你就是猴子,這個猴子一天到晚忙,不就是因為人的大腦比它多1%嘛,這1%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你看這么多年做了幾個馬云出來了?你跟馬云這種人聊天你就知道了,人家這個思路完全不一樣。我那會兒在阿里做搜索,去給馬云匯報工作。馬云說了一句話讓我愣住了。當時我們講完規劃,馬云說你們這個有問題。我說哪兒有問題?他說,因為我沒有聽出來問題,所以一定有問題。怎么可能沒有問題嗎?沒有問題說明四平八穩,沒有什么大的沖突。你必須有沖突,你有沖突、有大沖突才可能有大突破。這是一個。第二個我說我們做的搜索想要讓用戶快速找到,準確找到,然后他們就可以離開。他說你為什么要讓他們快速找到就離開呢?能不能什么時候做成說,一個女朋友跟男朋友說我們今天下午是看個電影呢,還是逛兩個小時淘寶?他說的這個就很牛,就是要讓用戶把逛淘寶當成樂趣。他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東西你說我天天冥思苦想,我也不可能有他這種想法,我跳不出來的。你說天分這個東西重不重要?所以他能做到這個程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說靠他勤奮怎么樣,當然他也有勤奮的條件在里頭,但天分是更重要的。
我現在做自媒體,但我沒有要把它做成一個事業。我希望跟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沿著移動互聯網這么一個主線去走,移動互聯網現在什么東西最前沿,我就去研究它。研究完了以后,做成一定模樣以后,我可能就放棄,再去做一個新的東西。我愿意實踐,我沒做過的東西,我要去試一下,我有這個條件。賺不賺錢沒關系,關鍵我要看這個模式怎么樣可以探索出一條健康的路,如果能做成,那就去告訴大家這是怎么回事。
未來還有一些什么新的變化,我也不知道。它有什么我就去研究什么,本身研究移動互聯網商業的特性,是我的一個主線。你說微信之后下一波會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能不能下面再出一個新的東西,鬼腳七在里面也還是很火,不確定。我覺得就這么自然淡出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我現在的目標,總結起來很簡單。我是偏研究性質的,而不是偏事業性質的,我不是要做成一個事業,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像前面提到的,我現在在文學方面有一些興趣,所以你會發現我的文章或多或少會朝文學方面稍微有一些變化。就是以前純粹去表達內心的感受,現在會從文學角度加一些修飾,這是不一樣的。
曾經我是希望把這個自媒體做得很牛的,就做會員,我的會員一年收上千萬元會費,我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個我也有過成功的實踐。但后來我忽然想到,我為什么要這么做,我是為了干這個嗎?我是為了興趣才做自媒體的,如果我做了一件事情,讓我基本上沒有精力專心致志寫文章,做研究,就一天到晚想著怎么樣來做事業賺錢了,這顯然不對。好,做減法,把這個東西減減,減到現在這個程度,稍微處于一個平衡。以前我認為一個人最幸運的是能夠以愛好作為他的職業,做成他的事業,現在我不這么看。如果你把你喜歡的事情做成一個事業,一定最后廢掉了你的興趣。
掙錢什么時候是個頭啊,沒頭的。當你要去追這個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別的事情都不能追求了。我一直在說服我自己,或者說在暗示我自己,不要去做事業,不要去賺錢,只有把你的欲望干掉,你才可以很自在。
最牛的境界是做自己
我現在早晨有時候開車送我閨女上學、送老婆上班。然后我上午看看書,看看評論,下午寫寫文章,晚上的時候又要去接閨女放學,接老婆下班,然后吃個晚飯,發個文章,差不多一天就這樣。有時候見個人,我大部分時間都是這個樣子,基本上已經比較閑了,但是雜事很多。
很多企業家面臨為了工作陪家人的時間很少的問題。我就沒有這方面的矛盾。其實這個也不叫矛盾。你要看清楚,那些企業家之所以這樣覺得,是因為在他的觀念里,必須要跟家人有足夠的相處時間。那你要沒有這個觀念,你就一點痛苦都沒有。你要這樣去想,這是你自己選擇的,就沒有什么好痛苦,反正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你痛苦有屁用。你知道痛苦是來自何處,你的痛苦自然就會減弱。
沒有東西是完美的,你要么選A,要么選B。有的人說我選A的時候,覺得B耽誤了,我又想出去工作,又想照顧家人,我怎么樣選擇,七哥給支支招吧。我說你去死好了。這有什么好支招的,你知道選工作的時候不能跟小孩在一起,跟小孩在一起的時候不能工作,你又不希望說中間有一個折中方案,你把路都堵死了,你問我怎么辦,我哪知道怎么辦?你既然選擇了A,得到了A的好處,你也要得到A的缺點。就像我們愛一個人,不能說我很喜歡你,你的優點我都喜歡,把優點留下,缺點拿掉。拿掉以后就不是那個人了,對不對?你的臉很好看,你的手太難看了,把手砍掉嗎?你要接受一個整體。
《老子》第八章里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咱們就回歸到現實例子,一個團隊有一個人能力很差,你要不要開除他?你說愛他,你開除他就不是愛他嗎?你得讓他吸取教訓,就像《天下無賊》里劉德華說,憑什么他就要無知,憑什么他不要認清楚這個世界,難道我這么做就不是愛他嗎?而且你從另外一點來看,當你讓整個世界按照自然的規律去發展的時候,反而可以說這是在愛他。這個人走路不穩,就應該摔一個跤;這個人太自大,就應該栽個跟頭;這個人能力不行,就應該露宿街頭一個月。讓每個人按照一個正常規律去發展。
我還沒有中年危機,我基本上沒有想過這事。對于我來說,我沒有覺得時間會怎么樣。你會發現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樂趣,真不一樣。有時候回想以前年少輕狂,一天到晚做一些傻事,一想也挺傻的。那現在我這么去想,會不會幾年后再看現在的自己也挺傻的,我覺得有可能。有很多獵頭過來找我,我說我不干,不要找我了。昨天還有一個春秋航空的找我。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說,有一天你肯定會想復出的,去干一番事業,這也有可能。但現在我沒這么想,現在這個狀態就很好。可能再過一段時間,換一種狀態也挺好,我喜歡發現每一個狀態的美。當然可能有時候也會覺得跑步跑累了,小孩抱不動了。我一直在想,我五六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反而可能更自在一點。天天泡個茶,孫子也在那兒待著,一些朋友過來,看看書,扯扯淡。現在小孩在上學,還不能離得太遠。以后可能可以,她上大學了你想去哪兒去哪兒,我覺得會很愜意。
我是70后,我是在農村出生的,小時候對錢看得特別重。就是因為太重要了,所以有一段時間拼命去賺錢,而且算得非常清楚。上大學之前,我說以后能夠買一輛小車,那這輩子就可以了,農村哪有人有車啊。后來我說我要有個100萬塊,就可以了。有100萬的時候,發現連個房子都買不起。再后來說500萬塊足夠了,結果有了500萬的時候,又想5000萬,有5000萬的時候發現買一套房子裝修也得花1000萬。如果我一直這樣追求,肯定是永無止境的。人都是這樣,滿足了以后,這種快感會消失。
當自己的經歷到一定程度,當不會為穿的衣服要花多少錢來犯愁,就會去想更多的東西。比如我對哲學比較感興趣,2008年開始看這方面的書。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在社會里面,一直在扮演各種角色,就像我有時候是一個記者,有時候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每天都是各種角色。那么你就會想,我們屬于這個人一部分,屬于那個人一部分,哪個部分是“我”呢?到底有沒有“我”這部分,或者這些部分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我”這部分,這是一個會去想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內心或多或少有一點自卑,你會去想我要這么做了以后,別人會怎么說我,我要離婚了,別人會怎么看我,我要文章寫得不好,別人會怎么評論,或者說社會上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你已經結婚了,但是你又看見一個漂亮女人,你跟她一見鐘情,最純真的愛情,但是你會發現這么美的東西,最后因為社會道德問題,反而是不能公開的。你會發現這個社會,當你仔細去看的時候,會發現周圍都是一些枷鎖,或者說繩子。婚姻是一個,道德是一個,工作是一個,你的家庭關系是一個,各種繩子。如果你自己足夠強大,你可能扛得住,偶爾會猶豫一下,大部分時間樂觀積極。你會發現,任何一個人如果想進入一個負面的方向,其實都可以進得很深。所以任何一個人如果把他負面的東西積累起來,有可能立馬自殺了,完全有可能。
有太多負面的東西了,你如果不看清,有可能被它束縛住。如果你看見了呢?還是那個例子,如果你發現有一個美女,你們一見鐘情,非常喜歡,很投緣。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但就是違背道德。這個時候你看見,原來有一個社會的道德在那兒壓著,它讓你自責。如果這時你能發現這個社會道德是別人的道德,不是你的道德,世界還是一樣,但是你不會自責了,你可以完完全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了,也不用一定做成別人眼里邊的什么樣子。不一定要做個充滿愛心的人,不一定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你也可以做虛偽的人,你就承認你是虛偽的,承認你是說謊,承認你不喜歡做慈善,這不可以嗎?當你看見那些枷鎖和繩子,看見即改變,你一看見它就會消失,你看不見就會被它壓得喘不過氣。或者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生活壓力這么大,這么辛苦。所以當我去思考這個事情的時候,我發現做自己,其實是一個挺好的境界,就像我在文章里寫的,我說以前我看不起那些吃軟飯的,我怕別人說我吃軟飯。現在我在想,如果我能夠吃軟飯,那真是太牛的境界了。
如果我真的能做到很心安理得地在那兒混吃等死,那我覺得這個境界太牛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覺得這種狀態不好。我不用去管別人,我只要管自己心里邊是不是夠淡定、是不是夠平和就OK了,所以我一直在向往這么一種狀態。思想是自由的,精神也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