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到最后,為的是壟斷
不管是像嘟嘟那樣給折扣券,還是像Uber那樣補貼司機。本質上都是用更低的價格吸引用戶,同時用更高的價格吸引手藝人。
如果公司自己想賺到錢,只能取其一。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打車、外賣、團購之類的生意,前幾大公司都還只能靠倒貼錢同時滿足兩方。
燒錢參與者所看重的也都很簡單,如果競爭對手撐不下去,它們便能壟斷市場。到這時候,盈利就有希望了。
在美國市場,Uber已經做到了這樣。它也曾經靠低價補貼搶市場,雖然從未到中國這樣的力度。甩開對手后,Uber便開始從司機那兒抽更多錢。今天Uber在美國市場已經盈利。
不過即便能夠走向壟斷,燒錢也是有代價的——燒得越多,創始團隊、投資者在上市后能夠拿到的回報就越少。
而具體到一些業務,比如外賣,如果不再補貼,是不是還有那么多人寧愿等上1小時、自己為送餐埋單也是問題。
如果燒錢大戰看不到頭,公司和投資人就會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并購。當處在行業第一、第二地位的兩家公司融為一家,互相燒錢也就沒必要了。市場份額排在后面的公司也很難與合并后的新巨頭競爭:這個市場就被完全拿下了。
過去的一年里,許多企業的合并都是在這樣的思路下完成的。滴滴和快的、美團和大眾點評、58和趕集、攜程和去哪兒、蘑菇街和美麗說……
但燒錢還是停不下來
本來通過合并,然后朝著Uber美國的方向前進,也許就能實現創業公司們想要的最終結果了。
但2015年的合并結束后,市場的競爭并沒有結束,因為百度、Uber來了。
在美團和點評合并后,百度發言人郭怡廣就評論道:“合并僅能說明美團和點評將百度糯米視為嚴峻的威脅。補貼會因此降低或結束嗎?他們得先打敗百度才行。”
2015年中的百度糯米“會員+”O2O戰略發布會上,李彥宏就在臺上宣布稱:“昨天看了一下,百度的賬面上還有500多億現金,我們先拿200億,來把糯米做好。”
李彥宏也確實花了不少錢。根據百度前幾天發布的2015年財報,它的交易服務(主要就是百度糯米和外賣)一年就虧了差不多41.9億元。
除了百度自己的錢,他們還會通過外部融資來為補貼提供資金支持。它的子公司百度外賣在2015年融資2.5億美元,不到半年的時間又在尋求5億美元的新融資。
而滴滴出行的主要競爭對手Uber中國則在一月完成了B輪融資,總共20億美元。
燒錢大戰一時還不會結束。
每天早上,你可能叫著8塊錢的專車去公司、中午吃著15塊送上門的午飯、周末花39塊就能做個上門美甲。
但讓這些幾年前難以想象的低價成真的,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技術突破。最終,總會有人為此埋單,不管是倒下的創業公司背后的風險投資,還是上市后高估了企業表現的股市投資者。